小康路上紅紅火火
——玉門市全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側記
初冬時節,雖然空氣中開始彌漫寒意,但石油河畔的農家庭院里卻洋溢著一片喜悅。玉門市委、市政府把著力解決農民就學、行路、飲水、住房等具體困難作為執政之要,力爭民有所居,少有所教,貧有所濟,老有所樂,全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玉門市以“民富市強、生態協調、社會和諧、百姓幸福”為長遠目標,以推進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著力點,大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全面增強小城鎮聚集輻射功能,使農民從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在抓好城市建設的基礎上,玉門市把鄉村集鎮建設作為另一個建設重點,努力改善鄉鎮面貌,提高農村的集鎮人居環境。幾年來,玉門市各鄉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億元,建成重點工業項目30項,三產項目40多項,全市各鄉鎮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有線電視、通信光纜和廣播,70%的村實現了村通油路,電網覆蓋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80%,電話入戶率達到38%,有12所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蓋起了教學樓,鄉村醫療衛生和供暖、供排水設施齊全,30%的農戶建成了高標準小康住宅。基礎設施的改觀,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吸引近1萬農民攜資進入小城鎮投資辦廠、建房開店,使農村集鎮面積擴大了一倍,人口翻了一番,這些農民人均收入比其他農民高出一倍多。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玉門鎮在成規模的基礎上,完善排水溝、路、電等基礎設施,優化環境,不僅使當地農民紛紛進鎮定居,周邊鄉鎮的農民也爭先恐后來到這里安家落戶,新增個體私營門點500多家。
如今,6000多名農民在這里經商,形成了以批發業為主體,輻射周邊2萬多人的經貿大鎮,年營業額近億元。全鎮有民營企業40余家,3000多農民在這些企業務工,收入是當地農民的兩倍多。
工業企業的蓬勃發展還帶動了當地運輸、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全鎮從事二三產業的私營戶發展到1514戶,吸納周邊鄉鎮4000多農民從事二三產業,平均年收入8000多元。
隨著農村集鎮范圍的日益擴大,目前,該市已有近萬農民離村離土,定居當地集鎮經商辦廠,走上致富之路。同時,玉門市在發展農村經濟上,每年籌資數千萬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水利、整村推進、農網改造、退耕還林、廣電寬帶等惠農項目,夯實農業基礎,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條寫在墻上多年的標語在玉門市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深入人心的信念。
玉門市十分注重中小學危房改造,讓學生有個舒適的讀書環境。近幾年,該市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采取國家拿一點、集體擠一點、群眾出一點的辦法,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用于農村中小學教室的新建、改建,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同時,多方籌資給農村中小學配置電腦、電視機等電教設備300多臺,圖書3萬多冊。去年以來,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干部職工及市內外慈善機構、社會有識之士還捐助10多萬元,資助小金灣東鄉族鄉適齡兒童入學。
玉門鄉村居民飲水困難氟含量超標一直是農村居民關心的大事,近兩年,玉門市堅持把解決農村人飲水解困和飲水安全問題作為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大事來抓,完成投資688.26萬元,解決了全市農村1.8萬群眾的飲水困難和氟病改水問題,廣大農村居民群眾喝上了潔凈水,把自來水形象地稱為“幸福水”。
在解決好實際困難的基礎上,玉門市依靠社會力量辦文化,有效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加強文化基礎設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入手,加大農村文化的投入。近兩年,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在全市9個鄉鎮,45個村建起了文化中心(站),229個組建起了文化室,鄉鄉都開通了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目前,玉門市各鄉村活躍著8支業余文藝演出隊,他們不分季節在全市各鄉村題材的小品、小快板、小歌舞等節目,每年演出100余場次,觀看群眾達4萬多人次。由于文化網絡健全,一個學技術、學科技、反對迷信,爭當文明農戶,五好家庭的良好風氣正在玉門農村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