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酒泉訊(記者張革文)種了20多年的地,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農民于生財感到如今種地越來越輕松了。他的輕松除了農業機械化耕作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國家持續開展的農業綜合開發政策。
11月18日下午,正在地里澆冬水的于生財告訴記者,以前,村里的水渠像個大澇壩,沒有兩個小時,淌不到自家的地里。去年,村上被確定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市財政投入資金對村里的中低產田和渠系進行了配套改造,修建了U型渠,水十幾分鐘就能淌到地里。省工、省時、省水,增效明顯。他家20畝地的棉花今年賣了3.6萬元,要比前兩年多賣1000多元,畝均增產10多公斤。
作為我省的農業大市,酒泉市是國家農業重點開發區。從1996年起,酒泉市的肅州、金塔、玉門、瓜州、敦煌5個農業縣市區先后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建設區域。全市累計投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6億多元,完成中低產田改造和節水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為主的土地治理101.01萬畝,營造農田防護林7.51萬畝,開挖襯砌渠道1391.76公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0.57萬畝,使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9年到2005年,項目區累計新增糧食2401.5萬公斤,棉花244.6萬公斤,甜菜1517萬公斤,油料26.1萬公斤,干草1000萬公斤。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了4572元,比非項目區高出了100多元。同時,還建立了敦煌萬畝葡萄基地等一批集中連片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發展了以敦煌種業、酒泉好為爾乳品加工等一批延長產業鏈條的龍頭企業,帶動了全市果品、蔬菜、奶業、草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進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