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酒泉市肅州區仁和家園的76歲的楊玉蘭老人心情舒暢,從去年7月份開始,她不僅享受到了為困難老人發放的特殊生活補助,看病也有了著落,酒泉市把針對低收入群體的社區醫院開到了她家門口,憑低保證就可享受到免掛號費、藥品零差價等優惠待遇。
從去年7月1日開始,酒泉市實施的“三項惠民政策”,讓更多的老百姓在生活、就醫、上學方面有了保障。
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告訴記者,發展的目的是讓更多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為此,酒泉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集體民主決策,在2008年7月,集中出臺了三項惠民政策,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市民。
為離任村干部發放補貼:讓村干部在職有干頭,離任有想頭
30年前,一張印有毛主席語錄的獎狀令玉門市下西號鄉川北鎮村的田大宗老人心潮澎湃。30年后,一張綠色的離任村干部補助存折讓他激動不已。從2008年7月開始,曾擔任了22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田大宗每月能享受到酒泉市政府發放的120元生活補貼。比田大宗老人還要高興的是他的孫子田永忠,他是川北鎮村現任黨支部書記,他笑著說:“黨和政府實實在在解決村干部最關心的問題,我們現在沒有了后顧之憂,干事的勁頭更足了。”“在職是干部,離任是群眾,為了公家的事,誤了自家的田。”這是許多已離任基層干部的真實寫照。為了調動在職村干部的積極性,酒泉市決定為離任農村和社區干部發放生活補貼。對任職5年以上的離任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根據任職時間長短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的綜合情況,按月發放80元至12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獲得省部級及以上表彰獎勵的每月再增加20元。
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說:“村干部是農村發展的‘領頭雁’,他們為酒泉農村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這些同志不管是在任還是離任,我們都不能虧待他們。”
目前,酒泉市符合條件的2865名離任村干部和社區干部全部領到了政府為他們發放的生活補助。
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體系:讓群眾小病有保障,大病有救助
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目標,酒泉市提高了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及職工的大病最高報銷限額,為全市100萬人民編織了看得見、感受得到的醫療保障網。
家住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阿勒騰鄉的牧民曾祥豐老人是酒泉市實施《城鄉貧困居民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實施意見》后的第一個受益者。去年,他在北京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后,縣醫療合作辦的同志為他送去了兩萬元的報銷費用和救助金。
老人說:“我這個病動手術得花七八萬塊錢。去年,市上有新政策,對我們這些患大病的人實行救助,我才敢去北京做了手術,黨的政策真是好。”
酒泉市衛生局負責人介紹說,盡管有新農合的保障,但對一些患大病和貧困的群眾來說,高額的醫療費用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為此,酒泉市委、市政府新出臺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暫行辦法》。新的管理辦法對新農合基金的組成進行調整,設立重大疾病門診基金、住院統籌基金、大病補助基金和風險基金四項,并對特殊病種人員予以照顧,設立了重大疾病門診醫藥費補助,每個參保人員每年可享受3500元的門診醫療費補助;設立了重大疾病住院醫藥費補助,最高為4萬元特殊補助;設立重大疾病醫療救助,最高救助金為4萬元,患大病的農民最高可得到10萬元的報銷。
酒泉市還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由1.6萬元提高到2萬元;將大病年度補助限額由1.5萬元提高到4萬元。對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救助后,個人醫療負擔仍過重的人員,由民政部門按照醫療救助的有關規定,給予救助。對城鎮職工的醫療報銷費用由原來的最高10萬元提高到了20萬元,從而建立和完善了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社會保障體系。
截至2008年底,酒泉市參合農牧民達到53.99萬人,參合率達到94.67%;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13.94萬,占到應參保人數的82.5%,共支付補償醫療費用5000多萬元。
精心編織社會保障網:讓老百姓老有所依,貧有所靠“做夢都沒有想到,我這輩子也能像城里職工一樣,按月能領到養老金。”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阿克旗鄉安南壩村七旬老人阿代,說起政府發放養老金,高興得合不攏嘴。自去年8月起,他和老伴阿勒騰每人每月能領到255元的養老金。阿克塞建立的新型農牧村養老保險體系,為老年人建起了“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為了讓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依靠,酒泉市委、市政府對高齡老人、殘疾老人和困難老人給予特殊生活補助。酒泉市民政局副局長趙俊華介紹說,目前已有1.25萬多名老人享受到了生活補貼。
與此同時,為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大學,酒泉市對低保家庭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含民辦高校和獨立院校)在校貧困學生按照每人每學年補助1000元的標準,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實現夢想。2008年秋季,已有286名貧困大學生懷揣著政府為他們發放的補助,踏進了大學校門,開始了圓夢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