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醴泉,打造甘肅白酒產業巨艦
——有關濃香型白酒流派的另一種表達
上世紀90年代,當山東秦池酒風靡一時的時候,甘肅正經歷一場轟轟烈烈的白酒大戰,“要想當個好縣長,先得辦酒廠”甚囂塵上,于是各縣將辦酒廠作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來抓。其時,沿河西走廊西行,幾乎縣縣都有酒廠,最為鼎盛的時候有一個縣就有酒廠13家之多,“河西酒廊”由此而得名,路經此地的游客也多見“家家扶得醉人歸的場景。”
進入2002年以后,肇源于康慶坊的新一輪酒業競爭更加慘烈,如城頭變換大王旗一般,我省地產酒業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劇。在此后的7年中,許多白酒“牌子”或盛極而衰,或曇花一現,或默默無聞勉強維持……最終鮮有勝出者。我這里之所以“牌子”而論,是因這些年來,我省地產酒業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可以叫得響的、可持續的、經典的、能夠逐步走出本省市場進而打向全國的品牌。盡管有的白酒產品也曾打入到周邊省區的市場,也小有斬獲,但最終仍擺脫不了在本省狹小的區域市場中混戰徘徊的命運。有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問題:甘肅全省年白酒消費總量約為20億元,其中地產白酒消費約3萬噸,銷售收入不到10億元,按此計算,每瓶地產白酒平均售價不足17元。當年所謂的“河西酒廊”也是全線潰退,而今只是有酒之名而無酒之實,能夠生產的酒廠正在逐年減少,且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四川五糧液酒廠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里,銷售收入達350億元,真正成為中國白酒行業泰斗。四川省就此放言,四川要依托區位優勢,打造千億元白酒產業,目標是在未來5年將年產白酒達80萬噸,年銷售收入達1000億元。對比之下,甘肅地產白酒區區10億元的銷售收入,和全省白酒人均消費量很不成正比,也難以形成上規模的白酒產業格局。
在此情況下,許多消費者甚至業內人士都發出了這樣一些疑問:地產酒能否形成大的產業?在所有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牌子中能否產生一個能立住腳跟的強勢品牌?最終歸結到一點,甘肅有沒有釀造優質名牌白酒的地理條件?此前提出的白酒“板塊說”依據究竟在哪里?
縱觀甘肅這十多年的白酒競爭歷史,客觀地說,其競爭手段有了很大提高,差異化營銷方式被許多企業得到很好運用。從上世紀凡白酒產品必稱自己“好”的一元化、平面化廣告宣傳,到現在不管什么酒都搞文化包裝的俗艷,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顯露出我省酒業競爭從產品宣傳向品牌塑造過渡的端倪。
有例可證的是,2008年6月推出的漢武御酒星級系列產品,一開始即以自漢以降最悠久的釀酒歷史、最獨特的沙窖釀酒貯藏環境、最醇厚的濃香型酒品質、最富色彩的酒之泉故事,鉤沉發掘出中國白酒濃香型流派中從未出現過的“沙窖香”概念,并在其2009年推出的高端產品漢武醴泉品牌宣傳中,提出了“開創中國白酒沙窖香”的口號,把這一白酒產品定位在了濃香型白酒的一個新流派一沙窖香型上來,力求以差異化的營銷手段爭得市場與消費者的認知度。這種文化包裝的手法超越了地產酒普遍的俗濫,對品牌塑造和市場推廣起到了很大作用。是年,漢武醴泉酒風行甘肅,短短幾個月就創下了不俗的銷售業績。同時,漢武酒業意氣風發,在2010年撲面而來的時候,提出了打造甘肅白酒產業航母的戰略口號,設定了未來5年后年銷售收入達5億元的戰略目標。屆時,隨著地產酒業的進一步擴容,產品附加值的不斷提高,甘肅白酒產業預計將達到年銷售收入20億元的總量。
縱觀漢武酒業的雄心壯志,應該是有一定依據的。第一,漢武御酒品質上乘,品牌深入人心,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久盛不衰,行銷全省,深受消費者青睞;第二,漢武酒業酒品牌中的“漢武”兩字,深蘊歷史滄桑感,具有強烈的感召力,讓人聯想起“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戍邊故事,以及邊塞詩篇中執酒征戰的情景,同時也表明了這一品牌久遠的歷史傳承;第三,漢武醴泉酒開創的沙窖香,是中國濃香型白酒中獨具一格的新的流派,其水、糧、釀、藏四個環節具有無可復制的惟一性、地域性、歷史涵蓋性;第四,消費者日益趨于理性和成熟,對酒質的鑒別能力越來越強,最終能夠贏得消費者青睞的一定是有歷史積淀的好酒。漢武醴泉作為漢武酒業的高端產品,能夠在短時間里取得如此優異的市場業績,完全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和消費者的理性選擇。應該說,漢武酒業具備了打造甘肅白酒產業航母的內外部條件。
為了表述清楚這種觀點,我從水、糧、釀、藏四個方面說起。“水是酒之血”。所謂“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要釀造好酒,沒有上佳的水源是絕無可能的。漢武醴泉釀酒用水的每一滴都始于匯聚在雄偉的祁連山頭的雨或雪,這水要用15年的時間以每小時1.5厘米的速度緩慢滲透進位于深山的巨大自然含水層,經過天然過濾和冰川砂層的礦化形成,可以說采擷了雪山深處千年的精華。漢武醴泉在釀制過程中,上承天候,下載厚土,其用水從雪山、沙壤中吸納各種礦物精華,在地下緩慢的流動中,將富有靈性的清澈活水源源不斷輸送至泉眼中,當雪山之水以一泓清泉噴涌而出的時候,中間絕無人為的任何觸碰,形成了酒泉城中至為珍貴的自然泉眼。“糧為酒之精”。眾所周知,河西走廊是世界上最為優良的種殖資源培養基地,許多退化的作物在這里種植之后,其品質就會很快得到恢復。這里最純凈的灌溉泉水、絕無污染的空氣、燦爛明媚的陽光,造就了品質優良的各種作物。這些作物除了農作物之外,還有沙棗、沙棘、沙米、沙蔥、發菜、甘草等沙生植物,它們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尤其是釀酒所用小麥籽粒飽滿,光澤度好,淀粉含量高,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的要求。漢武酒業將這些作物統統以“沙地綠產”名之,將之入酒,從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沙窖香漢武醴泉酒的高品質。這種因獨特地理環境造就的“沙地綠產”,具有其他任何地方無可比擬的惟一性,是漢武酒業天然擁有的、其他酒廠無法復制的一個元素,是差異化產品制造的一種獨門利器。“窖為酒之魂”。釀酒講的是老窖,窖越老,釀出的酒越好。從GoogleEarth衛星圖上看酒泉,因高原落差而形成的祁連山系錯綜復雜,整個山系乍看上去猶如一條盤距的巨龍橫亙在河西走廊。而今天漢武酒業的酒廠恰恰就處在巨龍龍口位置,具有長龍戲珠、龍涎鳳飲之勢,故而能夠產生“香生龍涎”之效,其地也正符合中國古人所說的“山之大盡,水之大會,氣之大聚”釀酒條件。漢武酒業就是根據祁連山系的這一特點,很好利用了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采用沙壤泥窖窖池釀酒,使窖池中的微生物通過沙壤的罅隙進行緩慢的物質交換,這種地下的物質交換實際上遠比通過空氣交換要穩定得多,同時也使得每一個窖池所產生的香味物質都能夠達到幾乎是毫無差別的一致性,從而保證了每一批次酒的酒質的穩定和同一性。“藏為酒之性”。剛釀出的酒,酒廠叫生酒,這酒和未經涉世的少年人一樣,生澀不化。人生需要砥礪,才能形成成熟的人格、人生觀和世界觀。酒需要窖藏,才能形成協調醇厚的口感香型,形成特有的風骨個性。因此,剛烤出的生酒只有在貯藏了若干年后,通過老熟與醇化,才能達到自然生香、骨肉停勻的地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漢武酒業延請臺灣著名的堪輿大師張淵量先生來酒泉,選定了“龍馬寶穴”作為藏酒基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從GoogleEarth衛星圖上看,“龍馬寶穴”恰好處于祁連山系這條巨龍的龍眼位置,正應合了古人“天列星宿,地列山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說。
真正的美酒是汲天地之精華而成的,而張淵量先生選定的這塊風水寶地,經實地測定地磁作用強大,的確具備了“藏風聚氣”作用,有聚集能量、養育生發的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基酒的老熟與醇化。漢武酒業將這里作為漢武酒業的儲酒之所,毫無疑問便應合了古人有關山川與宇宙對應的這一哲學觀念。
正是基于水、糧、釀、藏四個方面的優勢,漢武酒業在打造漢武醴泉品牌之時,按照企業對酒文化最樸素的理解,即以純凈無污染的千年雪山融水、品質優良的沙地綠產、處于祁連巨龍龍口且有“香生龍涎”之效的沙壤泥窖窖池、居龍眼之中且“藏風聚氣”的“龍馬寶穴”地下條海貯藏條件,造就了中國濃香型白酒中獨一無二的流派沙窖香型,從而開創了中國白酒沙窖香之先河。
有此四者,給了漢武酒業永不枯竭的四輪驅動力,見證了甘肅地產酒業的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和理論的激情。
有此四者,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了漢武醴泉品牌的內涵:古老、陽剛、健康、豪情、責任和敢于擔當的勇氣。
有此四者,漢武酒業毫無疑問肩負著打造甘肅白酒產業航母的使命,同時也昭示出酒泉的夙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酒泉自漢及今注定是要詩酒流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