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酒泉訊(記者 張革文 通訊員 王永江)酒泉市加大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全市文化產業項目遍地開花,文化產業發展漸入佳境。全市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文化旅游、演出娛樂、音像影視、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美術品經營、圖書報刊、印刷復制、廣告傳媒、動漫制作在內的十大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年總產值達到8億元,年均增長11.2%。
酒泉市調動社會和市場力量,建立文化產業多元化投資機制,積極鼓勵民營、個體等非公經濟發展文化產業。以酒泉飛天數字影院、敦煌文化產業園區、陽關博物館、三危山文物旅游景區、玄奘取經博物館等為代表的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為酒泉文化產業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酒泉市委、市政府堅持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投資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原則,通過爭取項目、招商引資、政府籌集、企業投入、文化產業集團合作、金融機構貸款等多種形式,先后扶持建成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作用突出的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敦煌文化產業園”、“酒泉文化產業園區”等文化產業園區先后開張運營。敦煌文化產業園區聚集文化產業經營單位268家,年吸納從業人員2400多人,年實現經營收入1.04億元。敦煌飛天文化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到去年底,全市發展文化產業經營單位1244家,吸納從業人員9600人。
城市文化產業項目快速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同樣紅紅火火。在肅州區農村,常年從事“酒泉奇石”產業的農民達到4000多人,從覓石、采集、運輸、加工、配座、保養到銷售都形成了一定規模,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經營奇石館的農戶有500家,年交易額達5815萬元。瓜州縣廣至鄉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占地4.3萬平方米的洮硯廠,200余名農民從事洮硯加工制作,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肅州區銀達鎮佘新村、敦煌市七里鎮部分村民以制造花扇、燈籠、社火道具為業,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