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打好“十二五”跨越式發展攻堅戰
中共嘉峪關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 鄭亞軍
省委提出的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完全符合我市發展實際,完全符合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強烈愿望。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危機感,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形成共識,真正樹立起跨越式發展的思想,打破舊思維模式和按部就班工作習慣,大膽樹立敢為人先,勇于拼搏,敢打必勝的信念,把跨越式發展的理念落實到發展思路中去,落實到實踐行動中去,落實到項目建設中去,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打一場跨越式發展的攻堅戰。
一、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打好接續產業攻堅戰。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現實選擇,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重大產業項目支撐。長期以來,我市以鋼鐵產品為主的傳統產業一直存在產業鏈條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加快培育新興接續產業成為我們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當前,國家和我省已把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之一,把嘉酒地區作為重點打造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我們將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強化項目意識,加快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抓好對我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產業項目。全力推進與華電集團新能源公司、北京京城控股有限公司、中核404有限公司、上海機電八所、以色列頂點公司等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業巨頭的項目合作,加快大型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建設和民用核技術資源開發,扶持壯大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同時立足現有基礎,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利用富集的電力資源,抓好鐵合金、電解鋁、煤電及煤電化工等高載能和循環經濟項目,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下游深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強化重大產業項目對跨越式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優化工業園區產業布局,突出一園三區產業特色,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增強吸納帶動能力,加快集聚產業集群,爭取進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重點,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攻堅戰。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國家貫穿“十二五”規劃的一條主線,也是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我們必須加快改變僅靠傳統產業和少數骨干企業支撐發展的狀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多產業共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面。將繼續全力支持酒鋼(集團)公司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做大做優不銹鋼等高端產品,加快發展裝備制造、冶金新材料、資源綜合利用、商貿物流、葡萄酒釀造等十大產業,延伸產業鏈。按照國家政策導向,進一步樹立創新發展、質量發展的理念,在依靠科技創新加速改造提升和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逐步改變粗放發展的模式。積極借助資源、區位、交通和基礎設施優勢,把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的主攻方向,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積極實施旅游品牌帶動戰略,加大旅游資源和市場開發力度,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延伸帶動商貿、餐飲、娛樂、休閑、會展、金融等服務業互動發展,打造百萬人次景區,力爭在“十二五”末把嘉峪關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西部地區游客集散及文體休閑中心。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建設嘉峪關無水港,逐步把我市培育成區域商貿物流及會展中心。加大專業化市場培育建設力度,加快西部綜合交易市場和商貿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知名品牌連鎖企業落戶我市,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促進商貿流通業健康發展。繼續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重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爭取使我市進入河西走廊綠色經濟區國家級沙產業發展示范區。加快培育壯大宏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三、以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為重點,打好富民惠民攻堅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滿足人民對發展的新期待,既是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富民強市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時期,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改善民生之首,把發展公共服務與擴大就業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產業發展拓寬就業領域,增加就業崗位,多渠道解決就業問題,重點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繼續實施廉租房和農民安居工程,有效解決城鄉低收入和困難家庭住房問題。按照國家政策,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逐步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實現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同步增長。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投入,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切實解決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特別是要加快推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開展面向群眾的文化體育活動,從根本上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讓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提高保障標準,積極推進殘疾人康復救助和助殘養老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爭取“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全覆蓋。
四、以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打好綠色發展攻堅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堅持不懈抓生態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時期,我們將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城市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狠抓綠化美化、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不斷改善人居環境。以建設“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城市為目標,加快新市區開發建設步伐,五年內基本完成一期15平方公里建設任務。堅持新舊城區建設并重的原則,繼續抓好舊城區改造,力爭“十二五”末基本消除舊城區危舊平房。繼續抓好城市生態園林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覆蓋率。積極推進“數字嘉峪關”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強化城市功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狠抓工業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把我市建設成為甘肅省首個循環經濟示范市,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為西部地區的生態休閑宜居城市,進一步發揮好城市品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五、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打好改革創新攻堅戰。繼續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努力消除制約跨越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農村居民戶籍改革為突破口,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重點,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建設城鄉一體化示范先行區。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戰略重組,加快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全面落實國家、省、市鼓勵、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全民創業,放手發展壯大非公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今后五年,市財政每年將拿出一千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非公經濟加快發展。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文化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體制機制。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切實加強政府法制建設,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完善公務員隊伍獎懲和績效考核制度,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法制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努力為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六、以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為重點,打好科技人才提升攻堅戰。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和各類人才的支撐。我們將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進一步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真正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逐步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大力培育優勢企業,對于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名牌的產品,將予以重獎。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特別是職業教育發展,依托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和外地院校,大力培養實用技術人才,努力適應產業快速發展對各類高技能人才和熟練工人的需求。切實轉變人才使用觀念,修改完善人才政策,在努力創造條件留住現有人才的同時,大膽引進各種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特別是高技能、高層次人才。抓住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環節,進一步完善考評、選拔、使用、激勵機制,為他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充分調動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七、以對外開放和區域協作為重點,打好一體化發展攻堅戰。我市“兩頭在外”的經濟格局,要求我們必須把擴大對外開發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我省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并將嘉酒經濟圈作為“西翼”發展的戰略支柱來打造,同樣要求我們要加強區域協作、共同發展。因此,我們將大力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立足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資源保障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發達地區產業升級的有利時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做好央企和國有大企業引進工作,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充分利用舉辦國際滑翔賽、鐵人三項賽、汽摩邀請賽等體育節會活動,搭建交流平臺,擴大城市影響,促進對外開放。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強與周邊省區的交流合作,特別是認真貫徹落實省上嘉酒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做大做強嘉酒經濟圈,打造甘肅“西翼”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