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我省絕大多數高考考生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分數和在全省的名次。那么,在知分數、知名次、知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情況下,該如何填報志愿呢?記者為此采訪了省招辦主任程耀榮及省招辦其他負責人。
今年是我省第一次實行分數公布后填報志愿,省招辦負責人認為,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利于考生找準自己的“位置”。“位置”找準了,高分生和低分生就都有明確的方向,報考志愿與實際錄取懸殊不會很大。往年實行考生估分填報志愿時,考生最頭疼的就是估分和判斷自己的“位置”。有些估分水平差的考生,估的分數甚至會和實際分數差上幾十分,這當然會影響志愿的填報。有一年,一位蘭州考生估分480分,當年預測的第一批分數線在485分左右,該考生因此在第一批填報了一所往年有可能降分錄取的非重點院校。根據這一估分,這應該是個非常合理的志愿。然而分數公布后,該考生成績高達532分,由于估分失誤,該考生遺憾地與一所心儀的重點院校失之交臂。而今年,這種因估分不準報錯志愿的情況將不會出現。但是,考生知道自己在全省的名次并不意味著知道自己的“位置”,考生還應通過查閱資料,找到自己在整個學校、整個縣區或整個類別中的位置,再分析歷年這個學校、縣區或類別的升學情況,大體找到自己的“位置”。
考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后,還應努力確定擬報考院校在同批次院校中的“位置”,從而選擇與自己的“位置”“門當戶對”的院校。有些院校的“位置”多年來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在第一批院校中始終處在錄取分最高的“位置”,再比如省內蘭州商學院、甘肅政法學院等院校,多年的錄取分就是第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但還有相當多的院校,錄取分卻是忽高忽低,令人無法捉摸。
在此情況下,考生和家長就得多下一點功夫,研究這些院校近三四年來的錄取情況,看看規律性強不強,然后再選擇填報。
實行分數公布填報志愿后,除非你的分數處在全省前50名,否則同樣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你雖然知道了自己的分數、名次和批次錄取線,但你卻不知道在你分數之上的考生都報考了哪些院校。因此這種填報方式容易形成考生志愿的“扎堆”和部分院校的“斷檔”。比如,2005年我省第一批院校錄取中,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幾所往年炙手可熱的名牌大學,當年的理工類投檔線卻全部“觸底”———為第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558分;而當年北京師大、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上海財大等院校的投檔線卻全部在620分以上。2007年第一批院校錄取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院校投檔線都超過600分,而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投檔線因此全部“觸底”。近年來,盡管部分生源火爆的院校臨時增設了調整性計劃,但志愿“扎堆”的很多高分考生仍然落選。
那么,如何防止高分“扎堆”現象呢?省招辦負責人建議,首先所有的中學要切實負起責任,做好考生填報志愿的指導工作,要確保學校內部不發生“扎堆”現象。省招辦負責人指出,由于省內高校招生計劃要占總計劃的60%以上,因此考生要特別重視選擇省內院校,不要一個勁兒地往東南沿海“擠”。近年來,我省高校的教育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考生在省內院校讀完本科后,可以再到外省攻讀研究生。分數剛達到或超過第二批控制分數線的考生,不妨多關注省內特別是蘭外的一些本科院校,如天水師院、河西學院、隴東學院等。
一位招辦工作人員說,無論是估分填報還是分數公布后填報,考生最后靠的還是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