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川縣一中校園)
2013年,天水市教育工作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緊緊圍繞“發展、質量、安全”三大主題,堅持“轉作風、強基礎,抓難點、求突破,提質量、上水平”,突出率先和領先的特色,全市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新的突破,亮點紛呈,給這座歷史古城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張家川一中校園一角)
擴大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在“上好學”上破題
根據城鎮化建設發展需求,我市針對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和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實際,通過盤活存量、擴大增量的辦法來率先破題,市政府在主城區無償劃撥教育用地70畝,計劃投資1.2億元,整體遷建市實驗小學和市幼兒園,市政府計劃投入1.56億元,在麥積區渭北中學成立市一中分校區。為了確保三所優質學校的規模擴張,市委書記王銳在任市長期間,召開市政府常務會,專門研究城區優質學校整體遷建事宜,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楊維俊主持召開市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麥積區政府與天水市第一中學聯合舉辦天水市第一中學麥積校區和麥積區渭濱中學籌建工作。各縣區也積極行動,秦州區無償劃撥土地,投資整體搬遷市三中;張川縣投資約1.16億元,無償劃撥土地454.7畝,對縣城八所中小學按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進行了改造提升,并新建了阿陽中學和龍山鎮西街小學(即8+2工程);秦安縣投資1.8 億元,無償劃撥土地468 畝,新建城區學校4所,改造學校5所,進一步優化了城區教育資源。
此外,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的基礎上,全市推廣城鄉聯盟、捆綁式管理、一體化考核做法,城區學校與鄉鎮學校對接,強校帶弱校,同頻共振,交流融合,共同打造優質教育資源?茖W合理地調整優化農村學校布局為城鎮學校減壓也是該市今年的一大亮點。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所有新招聘教師全部安排到農村缺編學校任教,城區和川區學校富余教師一律實行到邊遠貧困山區學校支教,為城區學校新增班級配備了教師,為解決城區優質學校大班額問題減輕了壓力,有效解決了農村薄弱校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又使城區優質學校的大班額瘦身。

(全市整體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座談會)
狠抓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在內涵發展上發力
天水市教育局一年內先后召開了全市高中教育質量暨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通報會和兩次教育質量座談會,制定了《關于加強學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印發了《天水市中小學高效課堂建設活動實施方案》,提出了以加強學校管理為抓手,構建高效課堂為重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各縣區從自身實際出發,抓載體、攻難點、補短板、創特色、求突破,秦州區制定城鄉對口教育教研幫扶計劃,麥積區開展構建高效課堂系列活動,甘谷縣實施教育質量連片提升工程,清水縣推行教師逐級分流機制等,極大地促進了全市教育的內涵發展。
最近,省教育廳通報了全省普通高中2014屆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天水一中學生優秀率75.02%,優良率97.89%和平均分86.9,均列全省第一。該校已連續五年高中畢業會考和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名列全省第一。普通高考取得了較好成績,全市文理二本上線8628人,上線率28.95%,比2012年高出4.10個百分點,其中應屆生上線5144人,比上年增加425人,增幅8.26%。

(秦州區人民路小學開展聯片教研活動)
穩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在建立激勵機制上創新
2013年,天水市教育局把師德師風教育和努力提高教師待遇有機結合起來,為1200名中專及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晉升了職稱,其中專門為農村邊遠山區學校落實小學高級教師職稱指標70個。新建教師周轉宿舍3.34萬平方米,建成周轉宿舍926套。張川縣從2011年開始,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40多萬元,為教師提供免費早餐,進行體檢。清水縣從2012年開始,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多萬元,將全縣中小學班主任津貼、邊遠學校教師津貼按地域條件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90元、120元,并對在農村工作15年以上的教師,辦理了經濟適用房、公租房補貼。秦安縣積極探索教師管理新機制,創建隴城鎮教育園,啟動鄉鎮教師公寓樓建設,總投資3080萬元,使全鄉200多名小學教師全部集中食宿,上下學校車接送,實行學生不動教師動,優化配置了教師資源,使廣大農村教師安下了心、扎下了根。

(天水裝備制造業職教集團舉辦2013年校園招聘暨校企合作洽談會)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堅持在重點領域突破
我市在發展職業教育上按照“擴總量、提質量、抓創新、促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全省率先開展了三大項工作,職業教育實現了快速發展。加強市縣兩級政府統籌,打破行業和部門所有制界限,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資源整合工作,先后將天水師范和天水職專合并重組,成立了天水市職業技術學校;將天水農校和清水縣職教中心合并,整體提升了縣域內的辦學層次和水平;市衛校完成了整體搬遷新建,加快了標準化建設步伐;秦安將7所學校,武山、甘谷、麥積分別將4所整合。截至目前,全市教育系統中職校由10年前的32所調整到現在的18所,校均規模由463人增加到2200人。2013年就完成中職招生16523人,超額完成了省上下達的指標,任務完成率達109%。同時,教育質量大幅度提升,省、市技能大賽獲獎率、三職生高考上線率、對口就業率逐年提高。市職校、市農校已成為國家級示范校;市衛校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校;武山職專、秦安職專、麥積職專晉升為省級重點學校。該市借“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重大項目,總投資1.1億元,依托省機電學院的機電數控基地、市職校的建筑與汽修實訓基地、市農校的現代農業技術實訓基地建立了3個輻射隴東南的大型開放共享實訓基地,3個開放共享基地已為縣區職校的1159名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實現了職教資源的共享,極大地提高了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該市緊貼“關中-天水經濟區”主體功能和天水支柱產業發展升級的需求,成立了天水裝備制造業職教集團和天水旅游職教集團兩個職教集團,兩個職教集團在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工學交替、訂單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校企合作為集團內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校辦工廠和共享實訓基地為星火、鍛壓、風動等企業承擔零部件加工業務,加快了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職業教育服務地方支柱產業發展的能力。

(我市取得全省第三屆中學生運動會的承辦權)
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在深化上做文章
天水市承擔了完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研究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教學質量基本標準和評價辦法、探索建立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等三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深化改革措施,確保試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完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項目突出區域特色。圍繞支柱產業打造品牌,初步建立了實訓基地開放共享、推進改革教學管理體制、深化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統籌招生、教師流動、服務區域經濟等八個統籌機制,等八個統籌機制,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頂崗實習,開辦冠名班,實施訂單培養,實現了招生與招工的對接,上崗和上課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校企合作取得了新突破,辦學效益不斷提高。研究制定義務教育語文教學質量基本標準和評價辦法項目通過設立市縣校三級平臺,基本確立了“為了學習,為了人的發展”的科學公正的義務教育語文質量標準與評價辦法研發理念,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監測體系,項目已完成初稿,并通過教育部專家審定。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項目載體豐富。建立了陽光體育市、縣、!叭墶苯M織管理體系、多部門聯動協作體系、監督評價激勵體系、后勤保障體系、競賽體系、輿論宣傳體系等“六個體系”建設,全市第一批申報試點項目的學校達到88所,各試點學校以多種形式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和“體育、藝術2+1項目”,連續三年被省校足辦評為“全省足球最佳布局城市;組織參加了全省第二屆中學生運動會,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五名的好成績,并成功申辦全省第三屆中學生運動會的承辦權。初步形成了“人人有體育藝術項目、班班有體育藝術活動、校校有體育藝術特色”的良好格局,三個試點項目有序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秦州區藉口學區何家窯教學點教師正在利用數字教學資源講課)
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在“用”字上出成果
天水市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管理、應用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并創出了經驗,去年在著力抓好信息技術教育“三通兩平臺”建設的基礎上,認真組織開展各類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應用實踐活動、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和“遠教”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工作,促進教育信息化和實驗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尤其是今年還在兩區五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601個教學點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為每個教學點配備了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配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組織教學點應用資源開展教學,使教學點實現了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有效解決了農村教學點教學手段落后、信息閉塞、教學設施陳舊的問題,讓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了。天水教育信息網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評為“全國地市級教育門戶五十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