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已經不會好好說話了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希望語文教育回歸本來面目
記者劉學增趙珊
核心提示|昨日,2015年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管理年會鄭州(春季)會議開幕,原國家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出席并發表演講。在當新聞發言人時,王旭明以敢說、能說著稱,許多次還從新聞發言人變成了新聞當事人。昨日,已投身出版業的他不改本色,針對目前國內“語文”教育的問題侃侃而談,拋出很多新觀點。
觀點1
語文教學是當前最突出、最主要的問題
“我們中國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演講剛開始,王旭明問。
“在很多外行人看來,可能是師資問題,是‘學院變大學’的問題。”但他話鋒一轉說,這些都不是核心,核心其實是教育內部本身的問題。
“我們有錢也有樓,但是質量為什么這么低呢?”他認為,這是因為教學自身出了問題,而這種自身的問題必須用教學的辦法來解決。但目前國內教學上的偏離和失措,讓已經存在的問題在繼續。
王旭明認為,語文教學就是當前中國教學里面存在最突出、最主要的一個問題。
觀點2
教學中假語文太多
對于目前語文教學的問題,王旭明直指“假語文太多、泛濫”。
語文怎么還有“真假”之分?王旭明現場舉了兩個例子。“比如提到讀書重要性的問題。”他看到好多教材或教輔上都提到,一個說聞一多愛讀書,結婚當天客人們都來了卻找不到新郎,原來他在書房看書;還有一個是5·12汶川大地震,大家都在跑,發現一個孩子用手電筒照著什么,走近一看發現是一本書。
“這些就是假語文呀!”王旭明說,第一個例子很可能是胡編亂造,即使真有這樣的事情,那也說明他不懂人情、禮儀,第二個例子更不可取,生命都受到威脅了,還顧得上讀書?類似這樣的“語文”大量出現在語文教學當中,很多的學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觀點3
很多人逐漸失去表達的欲望和能力
“現在我們的說話能力可能已經退化到新中國成立后最低的水平了。”王旭明說。
為了說明不是“危言聳聽”,他舉了自己親身碰到的一個例子。“前不久,我參加一個電視節目,我前面一位曾獲得過演講大賽的冠軍,就在我準備自己的話題時。這個人突然把我的筆拿走了,緊跟著就要把我的本子也拿過去撕,估計要準備寫點什么。”王旭明表示自己當時很“錯愕”。
“跟他一樣,很多人在真實生活中逐漸失去了表達的欲望和能力,沒法好好說話了。”王旭明表示,另一個極端是網絡。現在但凡有點社會熱點事件,如果去網上看評論和發言,會發現真正符合邏輯的、心平氣和進行說理的幾乎沒有。
觀點4
語文也得考聽力和說話
無論是哪個學科,在現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起主要作用的情況下,考試都是每個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目前,圍繞各類考試的改革正在進行,其中方向之一就是“英語比重降低,語文比重提高”,王旭明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但是僅僅比重提高還不夠,未來“考查成分豐富”也應該考慮。
“語文不能光考筆頭,150分都是讓答卷子。”王旭明認為英語都考聽力,語文為什么不考?所以他呼吁語文考試要聽說讀寫并重,要增加聽力和說話的測試。他認為,這才是“真語文”教學應有之義。
對話王旭明
教育應該回歸到本來面目
記者:2015年教育的“新常態”是什么?
王:我認為教育的“新常態”是回歸,而不是創新。比如說語文,就要回歸到“聽說讀寫”最正常的渠道上來,而不是只要一張卷子。教育現在更需要的是回歸、平靜和踏實,而不需要運動、創造和花樣。
教育的本來面目,就是踏踏實實做教育,而不需要那么多的論文、評比,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太熱鬧了,這就是我理解的也是我所期待的教育“新常態”。
記者:語文對于學生而言,它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王:語文不是只寫幾個字,只讀幾篇文章,“真語文”是對人生的培養。比如說“接人待物”,就要用到語文能力。提高語文能力,其實就是提高人生能力,語文好,就能活得好。
記者:您認為學生的作文該如何學如何寫?
王:對于高考作文,我覺得應該是“大作文”和“小作文”相結合,讓學生學會寫微信、微博,要會用100多個字表達思想,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語文能力,包括會寫詩。中國幾千年文明史,詩史是最長的,但我們現在高考不允許寫詩,今年北京就有一個突破,在微作文里允許寫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會寫詩,但至少不能反對學生去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