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財神爺” 鼓了“錢袋子”
——天水師院科研團隊幫果農破解技術難題打造大櫻桃品牌

本報訊(記者 沖碑忠 特約通訊員 閆鎖田)今年對于甘肅省天水市大櫻桃種植戶來說又是一個豐收年。秦州區藉口鎮四十鋪村果農趙社教高興地說:“今年家里的大櫻桃收入11萬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大櫻桃種植戶豐收的喜悅中飽含著天水師范學院教師們的辛勤汗水和心血。自2003年以來,天水師院緊盯當地發展大櫻桃產業技術需求,充分發揮學校科研優勢,成立了甘肅省大櫻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大櫻桃產業發展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助推地方支柱產業發展,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天水地處黃土高原,干旱缺水,土壤肥力不高,自然災害頻發,櫻桃又屬于時令水果,難于保存儲運,如遇上霜凍等嚴重自然災害就會絕收。種植大櫻桃風險大,成為廣大果農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

為幫助果農解決種植技術難題,天水師院科研團隊跋山涉水、走村串戶,通過大量的調查、檢測、分析和試驗,研究出了雨養區山旱地櫻桃良種、良砧、良田、良法的集成技術“組合拳”,成功把高校科研優勢轉化為果農生產優勢。

“氣候異常,施肥灌溉掌握不好,果樹衰老快、病蟲害多、裂果率高曾經是非常頭疼的事情。”談起過去的種植經歷,秦州區楊家寺大豐農業高川大櫻桃種植基地總經理李欣仍然心有余悸。后來,通過應用天水師院研發的“增、配、補、種”的“四套車”土水肥高效利用技術模式,以及“生態調控+理化誘控+乙基多殺菌素”等低毒農藥適時噴布相結合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

與此同時,天水師院科研團隊針對大櫻桃低等級商品果的高值化開發利用積極開展試驗研究,先后幫助天水晟泰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天水豐盈大櫻桃有限公司等企業開發出大櫻桃果酒、果醋、果脯等產品,填補了當地大櫻桃加工方面的空白,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果品附加值。

天水師院生物工程與技術學院教授、甘肅省大櫻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呼麗萍,從事大櫻桃栽培研究已有20多年。她一年中除了承擔學校教學工作外,有多一半的時間沉在田間地頭搞建園規劃、品種引進、早果豐產樹形培養、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研發,給果農實地培訓、示范指導,為大櫻桃生產傾注了大量的汗水與心血,被許多果農親切地稱為“財神爺”。

近年來,中心通過構建“高校+科研院所+推廣部門+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先后為30多家企業、合作社和200多名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達80%以上,中心建立的13個大櫻桃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果園5.3萬畝,每年新增效益達1億元以上。目前,全市種植大櫻桃的農戶近3萬戶,面積達8.7萬畝,年產量約6萬噸,產值5億多元,注冊商標10余個,果品銷往全國各地。此外,中心每年為各級政府、企業、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30多次,累計培養各類人才8600多人次。

“天水師院發揮高校科研優勢,按照‘高校+政府+企業+農戶+基地’合作模式,積極融入大櫻桃產業開發研究,促進天水大櫻桃產業向生產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產品優質化、經營產業化、銷售品牌化、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拉長了產業鏈條,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天水市農業局副局長周祥林說。

天水師院黨委書記李正元表示,下一步,學校將借轉型發展的契機,緊盯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探討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主動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好科技服務和人才支撐。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