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聽說,您一到隴南,沒進辦公室就下鄉調研,為什么這么迫切?
王義:我剛到隴南,要把自己盡快融入隴南,融入到隴南人民和事業之中,準確深刻地認識和把握隴南,盡早獲得發言權,掌握工作主動權,最好的途徑就是問計于基層,求教于實踐。在9個縣(區)245個單位的調研中,使我深受教育、鼓舞和啟迪,初步深化了對隴南的認識。一路所看、所聽、所悟令人振奮、震驚和震撼。隴南發生的歷史性巨變是有口皆碑的。在短短十六天的調研學習中,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的人民群眾最勤勞、最具智慧,對黨和政府最有感情。特別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民群眾對我們各級黨政組織和各級領導干部所作出的貢獻,即使是微小的發展和進步都是從內心深處充滿著感謝和感激。真是一份成績十份感謝。我們的各級干部最講大局,最具有創業精神和實干作風,特別是廣大基層干部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埋頭苦干,頑強拼搏,無私奉獻,讓我折服,深受鼓舞。有這樣好的人民和干部,就是我們加快科學發展的基礎,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有這樣好的人民和干部,就沒有干不好的事情。
記者:通過這段時間的調研,您對隴南怎么看?
王義:作為地方的主要領導,對上級的決策要深刻透徹把握,對市情要科學分析。站在全國科學發展的大態勢中看隴南,全國已進入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而我們隴南只是一幅原生態的山水畫,城市和工業只是發展的初級階段,還無力支持和反哺農業,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農民仍然是弱勢群體,農業大而弱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站在全省的大格局中看隴南,正確把握隴南工作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特征,正確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我們隴南的事情辯證思維,理性思考,既看隴南的個性特點,又看全省的共性特征,隴南的欠發達市情特征仍然十分明顯。欠發達仍然是我們的基本市情。
就隴南看隴南,大自然賦予的優勢和劣勢十分明顯。既有山高溝深,立地條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嚴酷的一面,又有光熱水資源豐富,海拔低,天然地構成了發展特色經濟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全省無人能比的隴上江南一面。我到隴南時間不長,通過學習,比較,分析,思考,歸納,總結,滿眼看到是特色和優勢。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科學發展,早日富民強市,應是我們的最強音、主旋律。
記者:面對隴南的特色優勢,您對隴南今后的發展有何設想?
王義:基于對市情的認識,在發展戰略和重點上,我們不能抱殘守缺,不能與別人盲目攀比,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模式,而必須是從隴南的實際出發,走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隴南特點的發展之路。就是要依據比較優勢,開發優勢產業,打造優勢品牌,實現特色富民強市。也就是說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基本思想和工作思路就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保障抓黨建”的戰略舉措不動搖。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綱,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深入實施“一路四化”和“六大戰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重點圍繞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旅游資源等四大資源,主攻以有色冶金為主的礦業基礎工業產業,以特色經濟為主的支柱產業,以水力綜合利用的能源產業,以生態旅游為主的新型產業四大產業,實現加快科學發展的思維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工作作風三個轉變,全力推進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三化建設,努力實現經濟實力增強、財政快速增長、城鄉居民增收三增目標,建設生態隴南、和諧隴南、富庶隴南,把隴南建設成有色冶金工業的大市,特色產業的富市,綠色食品工業的強市,隴上江南旅游文化的名市。
記者:按您剛才說的這些基本思路和設想,今后隴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應該是什么?
王義: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核心的是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加快隴南發展是省委省政府對我們的殷切企盼,是隴南280萬父老鄉親的強烈愿望,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只爭朝夕抓發展。把加快科學發展,看作全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務。依據已確定的思路在具體工作上要實現“一綱九目”。一是把發展抓項目作為各項工作的總綱,以綱帶目。發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項目上。大發展要有好項目,快發展要有大項目。要讓大項目頂天立地,中小項目鋪天蓋地,以項目論功過,看能力,評優劣,把發展抓項目提高到新的層次和水平,以大項目促進隴南的大發展,快發展。二是在發展特色產業上謀求大的突破,把特色優勢做到最大化。隴南工作的特點就是要抓特色。我們優勢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發山的財。隴南最大的優勢就是要發展特色產業,我們要用特色產業富民強市。要把特色優勢與兩個市場對接,形成大項目、大產業、大市場、大園區。要改變傳統的自給自足生產模式和生產方法,從背著“包袱抓糧食”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延長產業鏈條,把“三農”這個繞不過的“難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完全可以轉化為快速崛起的“亮點”,把農業這個安天下的產業,轉變為富天下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