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秦公壺,法國收藏的鴟梟形金飾片、金虎,日本收藏的4件有銘文的秦子鐘等。盡管近年來有學者專程赴國外拍攝了這些更為珍貴的鴟梟形金飾片和秦公壺等文物照片,但人們對這些珍貴的國寶也只能在博物館墻壁上的照片中一睹風采。
王剛聽說鴟梟形金飾片剛流落到法國時曾在巴黎公開展出過,當時曾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轟動。而近年來港臺地區也發現了秦西垂陵區出土的文物,如上海博物館馬承源從香港收購回來的秦公鼎、簋。這些青銅鼎和簋不但造型獨特,保存完整,上面還明確鑄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用簋”等銘文,這幾件青銅鼎、簋不但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和最早的秦代有銘青銅器,而且成為禮縣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的最主要實證。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珍貴文物私藏民間,一直沒有現身。因此,王剛為當年一些人為因素給文化遺產帶來的缺失和給古文化、古文明帶來終身的傷痛感到羞恥和憤怒。
有此傷痛和憤怒的遠不止王剛一人。曾在2007年,文體局局長張旭東就曾聯合先秦文化研究會,并通過政府向民間進行私藏文物征集,但收效不大。
被盜而流失海外的文物對于先秦文化的研究無不是一種缺失和遺憾。而正是這些文物的流失,致使大堡子山秦公墓墓主的身份至今神秘難揭。禮縣先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康世榮感慨地說,一些珍貴的文物若要回歸故里,需要重金才能從國外買回來。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有效地收回這些珍貴的文物,這是甘肅文化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和秦文化的保護是一個永遠無法結束的故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作為時代精神匯集的大秦帝國,它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的強勢生存精神,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而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范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體系其所以能夠綿延如大河奔涌,秦帝國時代開創奠定的強勢生存傳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歷史變遷的縮影,有關它的文化和遺跡因此而變得更加異彩紛呈。
記者 唐學仁 為您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