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武侯祠木牌坊大門
祁山堡堡門匾額與楹聯
祁山堡: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歷史見證
文/圖 白堤
讀《三國演義》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堡就在今天甘肅禮縣,我曾隨西安晚報“尋秦記”媒體采訪團到過祁山堡,雖是驚鴻一瞥,卻留下了深刻印象。
祁山堡 一峰獨秀聳千秋
祁山堡位于禮縣城東祁山鄉以西,西漢水北岸,距離縣城23公里,曾經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的營壘。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石質孤峰,高數十丈,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遠看像平川上的一只大船,近看像一只匍匐的烏龜。祁山堡南面有暗道直通西漢水河畔,戰時是堡內到山下取水的唯一通道。其獨特的地形地貌,《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等均有記載,古今地貌大體一致。西南面有門可入城堡,山下有城垛式單孔門洞,嵌匾“祁山堡”,堡門有楹聯:“隆中一對鼎足三分天下事瞭如指掌;前后二表祁山六出老臣心驚泣鬼神!贝┻^門洞,沿一條小徑蜿蜒而上,就登上山頂一座2000余平方米的平臺,一片蒼柏掩映之中,靜列著一座有前后三院的廟宇,大門是朱紅色三門木牌坊,懸匾“祁山武侯祠”。正殿殿門懸匾“名垂宇宙”,門柱楹聯:“祁山諸葛列地營六出三分鼎;鐵籠姜維開天陣一箭千古雄!睂媽m門懸匾“伯仲伊呂”,門聯:“三顧運籌天下計;六出報效老臣心!眱人苤T葛亮貼金泥塑坐像,羽扇綸巾,儀態自若。正殿后,中殿為關公祠,后殿為起佛殿。
祁山堡北面有諸葛亮大軍九寨古壘,相傳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在此扎下九個營寨,排為一個長蛇陣。祁山堡南面一片柏樹林中,有諸葛亮指揮所的“觀陣堡”,現仍存三棵枝繁葉茂的古柏,傳說為諸葛亮所種,故稱“孔明柏”。堡南還有諸葛亮集馴戰馬的圈馬溝和他試馬的上馬石。祁山堡西面有諸葛亮陳兵操練的堡城“石營”。祁山堡東面有通往鹵城的臥龍橋,由鹵城可到諸葛亮設計射殺魏將張郃的木門道,再遠,還有諸葛亮智收姜維的“天水關”。
武侯祠 長祀地神護稼穡
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祁山堡為東漢末年人工夯筑,為控扼南來東去的軍事要塞,三國時期祁山為蜀魏相爭的重要戰場!堕_山圖》贊譽祁山堡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俊”。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始建于祁山堡山腳下,明代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禮縣知縣李瑁將武侯祠與戲樓遷建于祁山堡內。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巡按陜西、甘肅監察御史何承都經祁山重修武侯祠及戲樓。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初四為廟會,唱大戲四天四夜。每逢農歷七月二十三諸葛亮誕辰,民間則舉行盛大廟會,殺豬宰羊,祭祀活動十分隆重。祁山一帶,每一村鎮蓋起新戲臺,先要打臺,諸葛神作為“方神”,從祁山堡武侯祠接神時,其牌位由長者雙手供奉,嗩吶引路一直將其請到神臺,沿途百姓擺香案跪叩迎接。唱戲劇目通常有秦腔《六出祁山》《智收姜維》《木門道》《失街亭》《諸葛裝神》《空城計》《隴上割麥》等,如果是求雨戲,則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正常的會戲有《秋風五丈原》《祭靈》《祭燈》《葫蘆峪》《諸葛出師》《戰北原》《伐魏》《出關斬將》等,因祁山武侯祠建有“關公祠”,所以,有些戲是忌諱演的,如《夜走麥城》《斬魏延》等。
傳說民國十八年天大旱,百姓來武侯祠求雨。三天后,有一老者夢見諸葛亮手執羽扇托夢說:“在祠堡下挖出一蘆根,斬斷用瓶盛水即可下雨。”第二天,求雨的人果真挖出一節蘆根,將滴下的多半瓶水放在諸葛神像前祈禱,忽然天空烏云密布,大雨下了整整一個時辰,雨后天晴,人們發現只一方土地下了雨。文革中武侯祠遭到破壞,廟宇當糧倉。1972年新建祁山公社社址時,拆除戲樓。但廟宇基本得到保存。1980年以后,民間耆老多次組織鄉民,對武侯祠盡心修葺。1987年祁山武侯祠被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祁山 武侯勛業驚天下
諸葛亮北伐為何選擇出祁山?最初伐魏時,魏延曾提議以五千精兵從子午道直襲長安。諸葛亮認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逼钌教幵谝粋東西長百余里的河谷盆地,扼蜀隴交通的咽喉,東北可直逼鹽官、天水關,西可繞道隴右與曹魏逐鹿中原,南可退守,故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出祁山之前,曹魏在祁山駐有重兵,若直取關中則將嚴重威脅漢中的安危。陳建榮在《祁山勝跡》一書中總結:一是祁山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因為祁山地扼蜀隴要沖,越過祁山到達隴山附近,就可切斷魏國與隴上的聯系,將魏國拒于隴山以東。還可伺機圖謀關中,直搗長安。二是祁山一帶有和戎的良好基礎。西漢、東漢對氏羌實行敵視政策,氏羌不堪壓迫多次反抗。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提出過善待氏羌“西和諸戎”的構想,出祁山可進一步爭取氏羌,分化曹魏勢力。三是出師祁山,有便于用兵的條件。地域遼闊有利于蜀軍在較大范圍內回旋,復雜地形地貌便于蜀軍攻防設伏,糧食富足、水草豐茂便于蜀軍就近籌措補給,緩和蜀道崎嶇、遠道運糧的困難。
祁山堡之行讓我明白了兩點:一祁山是一條山系的名稱,它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而祁山堡與祁山不沾不連,是一座孤立山峰;二雖號稱“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一生中僅兩次到過祁山堡,第一次是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親率主力首次北伐,占領了祁山堡。但由于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諸葛亮只得退還漢中。第二次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北伐出祁山,祁山堡已被魏軍重點把守,久攻不下,于是在堡周圍安營扎寨。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西)。由于李嚴假傳退兵旨令,諸葛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于木門道。
“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充分展示了其雄才大略。至于最終的失敗,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非諸葛亮一人之力所能為也。不過,“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卻道出了明知結局而不放棄努力的無言悲壯。(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