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搭上“互聯網+”時代快車
走進成縣草灘村看變化系列報道之一

在成縣雞峰鎮草灘村的電子商務服務站,幾位村民在大學生村官的幫助下,了解村上開辦的“草灘珍寶閣”網店的銷售情況。本報記者 周者軍
甘肅日報記者 周者軍
草灘村,成縣雞峰鎮的一個偏遠山村,距縣城33公里,95戶人家分成5個村民小組,生活在雞峰山的山坳里。
曾經,因為地處偏遠,這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最大的夢想就是走出大山;因為地處山區,這里田地大多是陡坡地,村民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一直未能擺脫貧困;因為大山阻隔,這里出產的土蜂蜜、土雞、山野菜等特產,知道的人很少,更別說能賣上好價錢。
這不僅是草灘村的困境,也是隴南山區大部分村莊的縮影。
如今,草灘村變了,隴南大山深處的一個個村莊都變了。雙聯行動的春風吹到了偏僻的山村,互聯網信息高速路通到了村里,于是,這里的山路通了,網路也通了,村里人搭上了“互聯網+”的時代快車,山里出產的寶貝賣到了全國各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山貨插上隱形的翅膀
4月20日,沐浴著濃濃的春光,記者沿著盤旋在山間的通村道路,來到四面是山的草灘村。
房屋漂亮、道路干凈的村莊在嫩綠樹林的映襯下,如畫一般美麗。
在村口,一間青瓦白墻的房屋門上掛著3塊牌子:成縣電商扶貧示范網店、成縣雞峰鎮草灘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成縣雞峰鎮草灘村電子商務創業培訓基地。(轉7版)
(接1版)走進不大的屋子,土雞、土雞蛋、土蜂蜜以及核桃、核桃花、山野菜、中藥材等農產品擺滿了貨架。
“這幾天,香椿、魚腥草等山野菜特別受歡迎,都有些供不應求了,而原來這些東西除了村民自己吃,誰還想到能賣到全國各地。”大學生村官牛會強一邊盯著網店“草灘珍寶閣”的頁面與客戶交流,一邊向記者介紹網店發展的情況。
2013年以來,隴南的電子商務從成縣發起,如星星之火一般在隴南大地上燎原,草灘村也不例外。在雙聯單位的幫助下,電信部門把4G網絡通到了村里。為支持電子商務發展,成縣給草灘村購買了兩臺電腦,還補助2000元,用于開辦網店,并號召大學生村官擔當起網店注冊、管理、營銷、宣傳的責任。
“土雞蛋以前在集市上一個只能賣五角錢,但在網店可以賣到一元八角錢。”對于互聯網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村民羅俊賢感受很深,不光是家里的土雞蛋通過互聯網銷了出去,去年他家的土蜂蜜在網上也賣上了好價錢。
羅俊賢家里養了20箱土蜂,一年能產蜂蜜300公斤左右。過去,出售蜂蜜要走15公里山路,背到鎮里的集市上去賣,價格低不說,賣不完還得背回家。去年年底,通過村里的網店,不出村子,羅俊賢的蜂蜜全部被賣了出去,收入還不錯。
記者在“草灘珍寶閣”的成交記錄里看到,村里的土蜂蜜、土雞蛋等土特產,不僅銷到蘭州、西安、天水等周邊城市,還銷到了深圳、上海、海南等沿海城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去年12月到現在,草灘村的網店開了4個多月,主要銷售土雞蛋、土雞、土蜂蜜這3項主打產品,雖然僅實現銷售額7000多元,但是在地域偏遠的隴南小山村,卻是一個“重大突破”。
草灘村氣候溫潤、降雨充沛,村里的土特產多,而且是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多年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特產品“藏在深閨人未識”,銷售處于鄉村集市提籃叫賣、小商小販收購販運的低層次階段,質優價廉但賣難買難的矛盾,制約著村里產業效益的提升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如何把和草灘村一樣的村莊里的農特產品推介出去,擴大其影響力,進而幫助農民增收,加快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2013年5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成縣在網絡上嘗試宣傳、銷售櫻桃,卻引來了眾多網友的“圍觀”,讓成縣櫻桃聲名遠播,還賣出了好價錢。
從這次“偶然”中,成縣縣委、縣政府看到了“必然”,開始電子商務發展的探索之路。
為了借鑒外省經驗,成縣四大班子領導赴阿里巴巴集團洽談合作,多次組團赴江蘇省雎寧縣沙集鎮東風村、義烏工商學院、遂昌電商協會、福建世紀之村集團等公司考察,并借助成縣核桃產銷對接商貿洽談會,舉辦農產品電子商務論壇、學習電子商務應用技術。
為快速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成縣出臺《關于推進電子商務實現集中突破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和相關扶持政策,2013年7月,全省首家農林產品電子商務協會在成縣成立。
一石激起千層浪,縣金融、農牧、工信、交通、工商等部門相繼出臺了支持電商發展的具體措施,電子商務像一股迅猛的浪潮,“席卷”了成縣的鄉鎮、村社,淘寶網店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對傳統的農業縣來說,電子商務是新興產業,為穩扎穩打,成縣邀請全國知名電商專家和農業專家來實地考察調研,認真聽取當地干部群眾、農業專合組織、專業大戶的意見建議,深入探討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廣闊前景。而后,成縣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協會運作、微媒助力“五位一體”的電子商務發展路子。
據成縣商務局局長馬澤君介紹,截至目前,成縣共開辦網店627家,有物流快遞和供貨商50家,電商企業20戶,2014年8月建成運營了由成縣籌建的西北首家地市級淘寶網“特色中國隴南館”。坐落在成縣的隴南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園、順通電子商務物流園、農產品(核桃)交易中心正在加緊建設。為形成品牌效應,成縣注冊了“隴上山珍”“西域奇珍”“云霧芳果”“山泉老樹核桃”等10余類商標。通過網店,成縣銷售核桃、花椒、木耳、大蒜、橄欖油、土蜂蜜、獼猴桃等30多類近100個規格的農特產品。
為推廣、普及電子商務,成縣組織大學生村官、農村產業帶頭人、返鄉青年等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
開網店,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成縣的農特產品銷售出去,同時擴大旅游、文化、生態等資源的對外影響,為此,成縣開展了新媒體“營銷成縣”系列活動。全縣開通的3000多個各類微博和60多個微信公眾平臺集體發聲,宣傳推介成縣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旅游、特色優勢資源,“成縣核桃”“成縣大蒜”“成縣土蜂蜜”“成縣巴馬香豬肉”等一批成縣品牌正在形成,西狹頌、雞峰山、杜甫草堂等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山里人有了一扇新的窗口
“村里的網店,不光能賣東西,還能買東西。”前兩天,草灘村村民周春云通過網店賣出15公斤蜂蜜,又從網上買了一件養蜂專用外套,“賣蜂蜜比以前多掙了不少,買蜂衣不僅節省了上縣城的時間,價格也便宜。”
在草灘村駐村幫扶的市委辦干部林偉科說,村里有了網店,通過代買代賣,能夠實現“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一方面,代賣可以讓更多優質農特產品通過網絡直銷到全國各地,減少中間環節,幫助群眾增收;另一方面,代買可以讓廣大農村群眾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的消費選擇,實現以較低的價格買到優質的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有效節約支出。
網絡不僅把草灘村的特色農產品銷到了全國各地,還給草灘村打開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戶。
通過互聯網,如今的草灘村人,不用出村,就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和政務微博,了解隴南市、成縣、雞峰鎮和本村的“黨務、村務、商務、農務”,還可以獲知村鎮干部在網絡平臺上定期或不定期發布的勞務輸轉、天氣預報、惠農政策、法律法規等信息。
“還可以直接給縣委書記、縣長的個人微博發私信,反映村里存在的問題。”牛會強打開自己的手機,很快點開了成縣主要領導的微博。
如今,不出村,草灘村的駐村干部便可通過網絡,為村民購買日常用品、火車票,代繳電費、電話費。
草灘村,隴南一個藏在深山里的普通村莊,因為趕上了“互聯網+”的時代,如今已打破崇山峻嶺的阻隔,與世界“聯”了起來。草灘村人,也乘上了互聯網的快車,開始實現他們的夢想。
記者在草灘村采訪當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成縣服務中心和7個村級服務站同時掛牌運營。
據農村淘寶成縣服務中心負責人任雅靜介紹,首批7個村級服務站運營一段時間后,第二批將在草灘村等村開設服務站。通過服務站的“e”化生活服務,希望更多電商走進大山深處的廣大農村,讓優秀人才回歸農村創業,讓農產品推廣到全世界,進而激活帶動整個“三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