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甘肅省“古生物伊甸園”
一部旨在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地方性立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日前經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批準,由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這標志著臨夏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管理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臨夏享譽“古生物的伊甸園”,所轄7縣1市幾乎都有古生物化石分布,僅目前初步發現的出露點就達48處,已先后出土收藏各類古生物化石達5700多件,并且創造了6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臨夏境內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分屬爬行綱和哺乳綱的6目50余個屬種,其中以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物種最為豐富,不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出世界其他經典地區,是人類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最理想場所。
但是,這些彌足珍貴的古生物化石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始發現以來,被當地群眾當作中藥材的“龍骨”,大肆挖掘銷售,使許多完整化石被敲碎、砸毀而慘遭人為破壞。到20世紀90年代初,受利益驅使,有人就專門從事收購、販運、倒賣古生物化石活動,期間有不少完整骨架被盜挖、倒賣,甚至走私出境。
近些年來,盡管臨夏州加大了保護管理工作力度,但由于遺跡分布范圍廣,古生物化石屬種多,加之國家尚未制定古生物化石保護管理的法律,也沒有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致使保護管理工作無法可依,盜挖、倒賣古生物化石的現象屢禁不止。
為了有效制止破壞活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化石資源,臨夏州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將研究制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納入五年立法規劃,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廣泛搜集資料,學習參照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征求專家、學者及各有關部門的意見,歷時六載,五易其稿,形成草案,經州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頒布實施,從而使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和規范管理。
引人注目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作為國內首部施行的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地方性立法,明確了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產地的種類,規定了古生物化石采掘和出入境的基本程序和條件,界定了科研活動管理、科研成果報告、合作研究權屬及學術交流等內容;對擅自勘查、采掘、收藏、收購、買賣古生物化石的行為將被視作違法,處以3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僅對切實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對提高臨夏知名度、促進旅游業、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