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的蓋新坪,和政的松鳴巖,康樂的蓮花山,一個個令人神往的“山場”,一聲聲撩撥人心的“花兒”,如民族民間文化百花園里綻放的奇葩,如民歌海洋里奔騰的浪花,將“花兒與少年”的旋律流傳河州大地,將“花兒之鄉”的美名播向遠方。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國兩大花兒類型———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的發祥地。早在明憲宗成化年間,就有“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的詩作流傳于世。臨夏花兒又稱少年,曲令有近百種,唱詞亦獨特豐富,每年舉辦的炳靈寺、蓋新坪、攔家廟、松鳴巖、蓮花山等傳統花兒會,源遠流長,引人入勝,加之新生的大廟山、羅家洞、崗溝寺、林家河灘、尕護林等花兒會,推陳出新,聲名鵲起,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民歌的海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自改革開放以來,臨夏就把花兒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橋梁和紐帶,通過舉辦花兒民歌調演演唱活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州內的“唱把式”“唱山”、“踏歌”,競展歌喉,還引得青海、寧夏、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西部省區的各路民歌歌手紛至沓來,以歌會友。在花的世界、歌的海洋里,州、縣(市)文化文藝工作者以一個個“山場”為基地,歷時10多年,尋訪歌手、藝人1萬余人次,收集整理花兒民歌近萬首,編輯形成10多部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并相繼推出《河州花兒研究》、《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等多種學術專著和數百篇花兒學術論文,使源自山野鄉間的花兒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在發掘、保護花兒文化的同時,臨夏州更加注重花兒品牌的培育與推廣。連年來,該州以花兒為載體,接連舉辦蓮花山花兒藝術節和第一屆、第二屆中國·臨夏花兒學術研討會,請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央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及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的專家學者,考察傳統花兒會場,觀摩花兒歌手演唱,交流學術研究成果,并敞開大門接納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以及來自美國、法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考察采風活動,推動花兒學研究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州、縣(市)從隊伍建設入手,分別建立花兒歌手檔案,采用專家授課和集中培訓等形式,提高各民族花兒歌手的演唱水平,先后有張佩蘭、馬永華、何清祥等多名優秀花兒歌手走出去參加全國民歌藝術節等大型演唱活動,著名花兒歌手李貴洲還應邀參加新西蘭國際歌劇藝術節,并擔任歌劇《路易·艾黎》的花兒領唱。州上還借助現代傳播手段,精心策劃、制作、發行了《臨夏花兒》、《馬五哥與尕豆妹》等主題錄音帶、系列CD、 VCD光盤,并在互聯網上開通國內首家花兒網站,將花兒文化推向廣闊空間。
在傳承花兒傳統文化的實踐中,臨夏州還不斷創新這一民族民間藝術,研究創立了以花兒音樂、唱詞為基調,載歌載舞的花兒舞臺藝術———花兒劇,先后創編上演多處劇目,獲得巨大成功。其中五場花兒劇《花海雪冤》晉京匯報演出載譽而歸,花兒劇《牡丹月里來》獲全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花兒劇《雪原情》一舉奪得全省新劇目調演編劇、演出等12個獎項。目前,臨夏花兒劇已被列為中國戲劇正式劇種。
“白牡丹白者耀人眼,紅牡丹紅醉了春天”。臨夏花兒植根山鄉沃土,吸取民間營養,詩化民族語言,傳遞民眾心聲,成為人們心中常開不敗的花朵。2004年,該州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稱號,和政縣、康樂縣被命名為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和中國花兒保護基地,永靖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確定為民歌考察采錄地。州、縣(市)67名花兒歌手先后被命名為花兒歌唱家、著名花兒歌手和優秀花兒歌手。2006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州宣告成立,河州花兒、蓮花山花兒研究掀起新的熱潮,臨夏花兒文化發展迎來了一個姹紫嫣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