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是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也是通往河西、青海和新疆的咽喉之地。
漢唐時期,蘭州又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穿城而過的黃河,便成為這咽喉之地及絲綢之路的天塹。在秦以前,人們為了生活和經濟上的交往,肯定已有了黃河南北兩岸的交通,然而由于沒有文字記載,故其具體情況不知道。
西漢時,為了開辟西北邊疆,漢武帝一方面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一方面對匈奴展開三次大規模的反擊,其中第二次由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大軍“出隴西、北地兩千里,過居延,攻祁連山”。這次戰役,使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建立了河西四郡。霍去病西征匈奴,去時是由今西固附近西渡黃河,返回時又從西固城北南渡黃河。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漢大將趙充國率萬騎西擊諸羌,渡河地也在金城渡口。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載,趙充國率大軍到達金城后,為了防止渡河時遭到羌人截擊,在夜里派出了3支先遣部隊約2400人悄悄偷渡過河,并要求這些先頭部隊到達對岸以后,立即構筑灘頭陣地。等天亮后,對岸陣地鞏固了,趙充國才讓大部隊渡過黃河去。
西漢時,金城的黃河渡口,據《重修皋蘭縣志》記載,有石城津、青石津、金城渡口等。
青石津位于現城區以西的西固區新城鎮黃河八盤峽南岸,古稱鳴雀峽,兩岸高聳,水流湍急,為漢以后橫跨黃河最險、最雄的古渡之一。在形成東西交通大動脈雛形的漢代,和金城其他古渡一樣,青石津也是控扼絲綢之路中線的重要關口,是濟渡兵騎和商旅行役的重要渡口,在推動黃河上游繁盛、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建立過歷史功績。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渡口背靠的外突山嘴處修建了寬僅20米的青石關關城。該渡口關城于解放后修建蘭青鐵路時拆除。古渡處所豎碑石上鐫:“青石津,西漢名渡,山多青石而得名。古為軍事要扼,絲路鎖鑰,渡旁戰事多起。至明清仍為直達青(海)新(疆)要津,咸豐十年建關城,有一夫閉關,全渡緊鎖之勢”據清乾隆時所編纂的《皋蘭縣志·津梁》記載:“今鐘家河、新城、八盤、小寺溝四渡口皆漢時古渡”,至于當時的渡河工具,主要是木筏,因為當時甘肅樹木很多,故以木扎筏,運輸量大且比較安全。
從東漢、三國到南北朝,金城渡口仍是黃河上的一個重要的軍事渡口。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出征魏國的狄道(今臨洮),魏國從河西調來解圍的援軍,這些援軍也是從金城渡口東渡黃河,爾后趕到狄道的。
晉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后趙攻前涼金城郡,太守降,趙將麻秋于翌年率3萬步騎在金城渡河。
前涼太元元年(公元324年),前秦13萬大軍攻伐前涼,秦軍先是在金城一帶分兵兩路渡河:梁熙自青石津渡河后攻河會城(今達川古城子);茍萇于石城津(今梁家灣一帶)渡河后與梁熙等相會于河口一帶,爾后攻陷纏縮城(今永登莊浪河下游)。
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名僧法顯西行經過金城爾后渡黃河西去印度取經。
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北周太祖率銳騎3萬西逾隴右,渡金城河(金城黃河一段曾稱金城河),至姑臧(今武威)。大軍壓境,吐谷渾十分害怕,趕快派遣使臣向北周獻禮稱降。
由以上可知,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六百年間,金城是黃河上游的一個軍事要地。大軍西去,必然首先渡過黃河。渡河的交通工具,東漢后,除木筏外,還出現了皮筏。這一時期,渡河除軍隊外,還有絲綢之路上來往的使臣、商賈、僧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