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消息,秦腔開吼、論壇開講。8月30日,中國秦腔發展蘭州論壇又在金城大劇院開講。“繼承傳統”是記者在論壇上聽到的頻率最高的詞,幾乎每個專家都在發言中不斷提及。可是在采訪中我們卻了解到,流傳數百年來演出依然遍布甘肅境內每一個鄉鎮的秦腔,在舞臺上能夠演出的傳統劇目近百年卻從700本減少到20多本,我省的秦腔“菜譜”大大縮水。
舊時班社能演700多本戲
繼承戲曲的傳統,就不得不說到繼承傳統劇目。記者了解到,有著百年歷史的天水西秦鴻盛社,可以演出的劇目多達700本以上。民國時期曾活動在慶陽、董志塬、涇川、靈臺、固原等地的“任興社”,能演出的劇目就有《捉放曹》、《華容道》等400余本。而這些劇目流傳到今天,又剩幾何呢?
活躍在民間的秦腔劇團和業余班社,目前能夠演出多少本傳統劇目,沒有了解到確切數據。但省內的專業秦腔劇團,據統計顯示,目前他們能夠演出的傳統劇目只有二三十本,最多的只能演四十本左右。如甘肅省秦劇團,過去能演傳統戲至少50多本,現在只能演傳統戲20多本,蘭州市秦腔劇團現在能演的傳統戲只有30多本。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秦腔劇團能夠演出的傳統劇目較少,而且很多秦腔劇團演出的傳統劇目大部分都相同,如《鍘美案》、《周仁回府》、《竇娥冤》、《趙氏孤兒》、《五典坡》、《趙飛搬兵》、《玉堂春》等。省內專家對記者說,一本戲就好比一道菜,如果“菜譜”上的菜花樣繁多,挑選的余地就大,很自然地就會受歡迎,如今可看的劇目的確太少了。
觀眾熱捧傳統劇目的背后
本屆秦腔藝術節上,以新創劇目和現代戲為主,旨在儲備劇目。可秦腔藝術節作為戲迷的盛會,很多老戲迷對秦腔藝術節上光演新戲,不演老戲反應很強烈。記者了解到,真正掏錢到劇場里看戲的戲迷,都愿意看傳統劇目,這不僅僅因為戲迷們都以中老年人居多,一些年輕戲迷在接受采訪時也說,看戲要看老戲。在省內秦腔劇團的演出統計中,傳統劇目的演出場次,明顯多過新創劇目和現代戲。傳統劇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多過新創劇目和現代戲。大部分的新創劇目和現代戲投入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可連彩排加起來演出也就十多場。
觀眾為何熱捧傳統劇目?一位專家說,戲迷以中老年人居多,都是聽著傳統劇目長大的,這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傳統劇目本身具有無可替代的藝術魅力,也是受觀眾熱捧的主要原因。而我們現在的新創劇目和現代戲,很多首先從劇本上來說就不成熟,先天不足造成后天營養不良,導演也被戲稱為“飛機導演”,坐著飛機滿天飛,十幾天排秦腔、十幾天排越劇、十幾天再排京劇……曾被媒體譽為“敢為天下先”走在戲劇改革潮頭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裴艷玲,在開幕式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說,現在新排的戲大多急功近利,違背藝術創作的規律,這是糟蹋前輩留下的藝術。
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現在已有很多秦腔劇團在搶救性發掘傳統劇目,如清水縣秦劇團挖掘出了甘肅傳統秦腔劇目《蛟龍駒》(四本)、《汴梁圖》、《斬白袍》、《摘星樓》、《紫霞宮》等10本。(記者 張燕 實習生 強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