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數年里,永登沉寂的荒山峽谷中,展開了“隧洞掘進大賽”,投入使用的掘進工具達8種之多,有當時最先進的美國產雙護盾全斷面掘進機(簡稱TBM)、日產懸臂式掘進機(ATLS)、瑞典產雙臂鑿巖臺車、意大利錘式掘進機和國產各類機械以及常規的手風鉆、老镢頭等,土洋結合,各顯其能。是先進的施工機械和方法使工程進度得以飛速提高。譬如,用傳統的“鉆爆法”施工,直徑50米的洞子,每天進尺2—3米,而用雙護盾全斷面掘進機,每天進尺平均在20至27米。日本熊谷組承建的盤道嶺隧洞,地質情況相當復雜,用了五年多時間貫通了。意大利CMC公司使用的美國TBM全斷面雙護盾掘進機,僅用13.5個月和4.5個月建成一條11.65和一條5公里的隧洞,創造了開挖、襯砌一次成洞,最高日進尺75.2米和最高月進尺1400.2米的世界紀錄。
“引大”工程的地質環境復雜,眾多的隧洞群開鑿中,遇到地質條件千變萬化,許多是世界性難題。國內最長的引水隧洞盤道嶺,在施工時遇到軟巖:手一碰就掉渣;埋深:最厚達404米;滲漏:最多時每分鐘1000升……地質情況復雜令日本熊谷組在施工中發怵。作為總工程師,張豫生都親自到現場指揮,提出應對的重大技術措施,解決了復雜的地質難題。在對意大利的TBM機械施工觀察中,張總發現只要將液壓部分進行改進,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雖然我們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洋機器,但他敢向“洋貨開刀”,使意大利CMC公司采納了他的建議,修改了機械參數。實施“手術后”,讓這個像一列火車似的龐大“洋穿山甲”,壓縮缸空轉時間由64分鐘減少到16分鐘,其后張豫生又提出改變刀盤轉速的意見。兩次革新后,TBM的施工進度大大提高。這些重大技術措施,讓參加施工的外國工程技術人員不得不佩服。其后,水利、鐵道、煤炭等4個部門先后召開會議,學習推廣“引大”的施工技術經驗。除了應用國外的先進機械和經驗外,參與“引大”建設的各工程單位均開展了大會戰、大競賽,最終又好又快地完成了建設任務。活水:深化改革二次騰飛
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更加顯示出“引大”工程決策的前瞻性和其深遠的意義。如何讓這項浩大的水利工程發揮更大效益,成為“引大”人二次創業的初衷和動力。
深秋時節,記者前往“引大”工程的秦王川灌區。一路行來,蘭州至中川的綠色走廊郁郁蔥蔥,昔日的荒山頭逐年被綠色覆蓋。同行的“引大”工作人員介紹,蘭州的南北兩山生態綠化灌溉已達10多萬畝,永登縣已營造林木17萬畝。在蘭州的衛星城——中川新區的中川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秦王川高新農業開發示范基地,寬闊的大馬路,配套的水電等公共設施,使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吉利汽車、高壓閥門廠等多家企業已進駐園區。
沿路的干、支渠中,清凌凌的大通河水流向大片的冬灌土地。截至目前,全灌區干支渠全面完工,田間配套64萬畝,安置移民56442人。糧食畝產已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多業并舉綜合發展,2007年灌區農民的人均收入已達2400多元。
去年年底竣工的尖山廟調蓄水庫,也開始全面蓄水,其庫容為104.2萬立方米;配套而建的中川凈化水廠正在抓緊施工,年底可投入運行,日供水量達1.5萬噸。將為中川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及中川居民提供優質、可靠的生產生活用水。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引大”管理局與白銀市政府簽訂了“引大工程白銀城市供水項目”協議,年供水量2450萬立方米;今年10月7日白銀城市生活水源—武川水庫已開工興建。這既是白銀經濟社會和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重大項目,同時也使引大工程供水結構調整邁出了又一堅實的步伐。
在甘肅省“引大”工程管理局,省水利廳副廳長、局黨委書記、局長周興福與我們談起引大深化改革,進行第二次創業的經過。
“引大”工程到今年已通水14年,每年可引水4.43億立方米。當初確定的“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貧困面貌,安置貧困山區移民”的三大目標已基本實現,灌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民生產、生活和生態條件都得到了根本改善。但由于“引大”工程當初定位是以農灌為主,缺乏調蓄配套工程,放水季節性很強,農民的話說是“有腸子沒胃”,無法常年供水調蓄使用,也難以解決中川地區二、三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用水。而每年農用灌溉最高時僅能用1.8億立方米,寶貴的水資源大量閑置,引大的效益未能充分發揮。中央領導對這項工程非常關心,溫家寶總理在有關文件上批示,要求引大“調整工程規劃,轉變用水思路,發揮引大工程應有的效益。”2006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任命省水利廳副廳長周興福兼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黨委書記和局長。
周興福說,比起“引大”建設時期的轟轟烈烈來,“引大”的二次創業也一樣驚心動魄。工程建設歷經30余年,管理機構多次更迭,在運行管理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的矛盾。2007年陸浩書記在省委、省政府“引大”灌區開發建設座談會上指出:“引大入秦工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上馬建設的,工程設計目標確定為發展灌溉、增產糧食、解決溫飽,這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工程建設也為解決灌區溫飽問題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今天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明確引大入秦工程的定位,理清發展思路,調整用水結構,更好地發揮工程的綜合效益,是完全必要的。”
面對長期困擾“引大”科學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周興福帶領管理局一班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灌區經濟建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為目標,迎難而上,破解難題,在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將工程功能定位調整為“以中川衛星城開發建設為依托,以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統籌農業、工業、城鄉生活、生態用水,面向市場,建立多元化供水格局,為供水區經濟建設全面協調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提出了“管理上水平,調整邁大步,效益跨臺階,隊伍新提高”的總體工作目標和實現“三個轉變”,突出“三個調整”,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
思路決定了出路,“引大”人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革。一改體制。2006年下半年起,“引大”取消了圍繞工程建設設立的過時機構,打破區域界限和隸屬關系,調整重組省市縣三級管理機構,于2007年1月成立“甘肅省引大工程管理局”,結束了多年來機構重疊,條塊分割、管理混亂的局面;將原有的18個處級機構進行撤并,整合為13個處室。通過合理分流,使在崗人員由1056人精簡到編制內的700人。同時,局機關由285人精簡到100人。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精簡分流,使干部職工受到深深的觸動,改變了機構重疊臃腫、人浮于事的狀況,降低了管理成本,減輕了工程運行負擔。二改用人機制。2007年管理局積極穩妥地實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一系列規定程序,開展全員競爭上崗,擇優聘任了23名處級干部,48名科級干部,實現了處科級干部由任命制向聘任制的轉變;全面完成了514名一般崗位人員的雙向選擇競聘上崗工作,實現了一般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聘用管理的轉換,形成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各顯其能的良好局面。隨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管理局以人為本,較好地解決了干部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十項民生問題,落實了財政補貼政策,妥善解決了離退休老同志生活待遇,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調動了全局干部職工的二次創業積極性。三改制度。周興福說“從某種角度講,工程管理比工程建設更重要,否則工程再好,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應。”引大管理局先后制定頒布了40多項制度、辦法,基本形成了靠制度管人、管權、管事的工作機制。推行了目標責任制和經營承包機制,增強了干部職工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和主人公意識,加強了工程日常巡護、檢查、維修和防汛、應急處理等工作。兩年多來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對干支渠重點險段和重大安全隱患進行了維修和除險加固,提高了工程安全輸水保障能力,今年夏灌運行中,總干渠最大引水流量達到了設計的32立方米/秒,干支渠沒有發生大的安全事故。四改供水方式。穩定農業灌溉規模,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建設中川衛星城尖山廟調蓄水庫及供水配套設施,為加快中川衛星城開發建設提供水資源保障;拓展城鄉居民生活供水市場,為蘭州、白銀、永登、皋蘭、景泰等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生活水源,全面提升引大工程供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