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事·觀察:長河為證
———引大入秦工程回望
核心提示:引大入秦工程是將青海大通河水跨流域調到蘭州秦王川地區的自流灌溉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是我省改革開放初期引進的最大世行貸款項目,也是首個向國際招標、引用國際工程管理方法(簡稱“菲迪克”)進行的省內最大的水利建設工程,干支渠總長1000多公里,被譽為中外罕見的人工地下長河和隴上“都江堰”。
引大入秦工程跨甘青兩省四市五縣區,穿越崇山峻嶺,工程艱巨,施工條件復雜。由于資金、技術等問題,曾“兩上兩下”。當改革開放大潮席卷隴原大地時,省委、省政府決定“工程”第三次上馬,抱著“騎虎不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開展了中外聯合攻關會戰,最終于1994年建國45周年之際,主體工程勝利建成通水。
工程建成后,胡錦濤、溫家寶等1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引大”視察,對這一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發展工程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引大入秦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成就,被載入1995年第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盼水:秦王川的百年夢想
干旱缺水,是制約甘肅農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特別是中部干旱地區,缺水成為貧困的主要根源。自古便有“隴中苦瘠甲天下”的說法。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人們都在想水盼水,如何把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充分利用起來,是他們的心愿;如何找水、蓄水、引水是他們持之以恒的行動。
省會蘭州以北6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這里就叫秦王川。在未通水之前,亙古荒原束縛了人們的手腳,千百年間守著廣袤的干旱土地,種砂田,吃窖水,“拉羊皮不沾草,風吹石頭滿灘跑”是這里的真實寫照,生存條件的艱苦令老百姓難以安居樂業。而在秦王川西南方向,橫隔著100多公里的崇山峻嶺,便有發源于祁連山脈木里山的大通河。河水滔滔日夜不息,由青海流經甘肅境內匯入湟水,成為黃河的二級支流。年徑流量25億多立方米,水量豐沛,水質良好。從近代開始,一些有識之士就不斷在勾畫引水藍圖。
距今100年前的1908年3月(清光緒34年),時任陜甘總督的允升,就提出了引大入秦的設想,并派皋蘭紳士王樹中率人勘察,提出方案。1940年,民國時期的甘肅水利公司,也曾提出過引大入秦的設想,并組織過勘察,但因國力衰敗、民不聊生,只能望水興嘆。
新中國成立后,引水的設想擺上人民政府的議事日程。1956年——1960年,定西地區、甘肅省水利廳都先后派人進行了勘察設計,提出實施計劃。1958年,甘肅省委二屆八次全體委員會議作出決議:引大通河水工程爭取1959年秋季開工。但隨后不久的三年自然災害,使得工程難以實施。1970年以后,甘肅連續幾年大旱,永登、皋蘭的干部群眾又提出“引大入秦”的要求,我省水利部門和蘭州市組織技術人員經過幾年的勘察設計和論證,于1975年初向甘肅省委提交了引大入秦工程重新上馬的報告。
時任省委書記的宋平同志,力主工程馬上進行,認為這是解決秦王川用水最好的水利工程。為了科學決策,1975年一開春,宋平便帶領省水電局局長王鐘浩、副局長陳可言及有關專家,實地踏勘引大入秦工程線路走向。當時,專家們提出兩條方案,一是沿山修渠,打洞雖少卻線路長,地形復雜,運行后維護困難;再一條是走捷徑,穿山打洞,線路短,施工技術要求高,但運行時容易維護。經過多次論證,大家選擇了由青海天堂寺打山洞引水的方案。同年9月省委常委會研究了引大入秦工程問題,確定繼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并正式向中央提出報告。在經過相關部門審查后,1976年1月24日,國家計委正式復文同意興建引大入秦工程。1976年6月4日,省委常委會討論批準了“引大”工程盡早開工,決定由蘭州市組織實施。1976年11月25日,在永登縣河橋公社沙溝口隆重舉行工程開工典禮,人們企盼已久的引水工程進入實施階段。但是,當初對工程實施的難度考慮不夠充分,將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確定為“民辦公助,土法上馬”。當時,上千名農民們分段作業,依靠鋼釬打眼放炮,鐵鍬鎬頭挖洞,車拉肩挑運土,天當房地當床,一把干糧一口水地苦干。山區地理環境復雜,原始的施工方法進度十分緩慢。1976年—1989年13年間,才挖了不到15公里的洞子。大自然的無情,給滿懷信心的施工者潑了一頭冷水。一位作家這樣描寫民工們的心理:“想引大,盼引大,上了引大很害怕。”
與此同時,開工不久的“引大”工程,很快就遇到了資金困難、技術困難。經省委研究,認為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蘭州市負責的確有困難,決定于1978年底移交省上,由省政府組織成立引大入秦工程指揮部,具體負責施工。其后,建設者們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施工,創造條件完成了工程前期的通電、通水、通路和施工房屋修建等各項準備工作。1980年,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國家要求大力壓縮基本建設,引大工程再次陷入困境。1984年春,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時,時任國家計委主任的宋平對省長陳光毅提出了“引大”工程應當繼續的想法。當年8月,省計委、省兩西建設指揮部向國家計委上報了引大入秦灌溉工程項目建議書,懇請國家批準該工程復工,列入“七五”計劃,并準予申請世行貸款。
宋平作為引大入秦工程主要決策者,為之傾注了許多心血,曾12次親赴工程現場視察,15次提出重大意見和建議。工程竣工后,他親筆為引大記事碑書寫了“千秋偉業,造福萬代”八個大字。問水:改革開放帶來機遇
經過各方面的準備,引大入秦工程于1987年9月全面復工。9月14日世行貸款簽字生效。工程利用世行貸款1.23億美元,同時內配資金4.56億元,兩項概算為10.65億人民幣,為工程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至目前含群眾投勞在內,工程總概算為29.34億人民幣。)
1989年7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永登召開現場辦公會,四大班子領導與相關部門人員再次考察現場,討論方案,3天里與會者達成共識:引大入秦工程已不是干不干的問題,而是“騎虎不下,背水一戰”,非干不可、干得更好更快的問題。會議決定成立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協調領導小組,省長賈志杰擔任組長,省市相關領導及廳局負責人為小組成員,主要協調解決工程建設的重大問題。新組建的引大入秦工程建設指揮部歸省政府直接領導。實行“計劃單列,資金直撥,物資直供”,一切權力交指揮部解決。省委常委韓正卿出任總指揮,華鎮、嚴世俊、王增祥任副指揮,姜作孝任黨委書記,張豫生任總工程師,顧其浩任副總工程師。時任省委書記李子奇語重心長地對韓正卿說:“這個工程省委下了決心,工程艱巨,沒有退路。”韓正卿堅決地回答:“定了我就去,地獄也得下。”
這次會議成為引大入秦工程建設重要的轉折點,自此全省上下通力合作,歷時五年苦戰,一鼓作氣完成了這項惠及千秋的偉大工程!
今年秋季,記者在韓正卿的家中與他聊起當年修建“引大”工程的事,問他當初為何會感到如此的悲壯?他說工程兩下三上,任務的艱巨性不用多說,光是領導就換了多少任,可以說是個“老虎”。當時不少人勸他不要接這副擔子,免得吃力不討好。但他向省委領導立下了軍令狀:“騎虎不下,背水一戰,完不成任務,解甲歸田”。年屆74歲的韓正卿幽默地說,“我在民樂當書記時,總結了個‘三蛋’精神,就是‘要干就當鐵蛋,干死了完蛋,干不好滾蛋。’只要沒有私心,豁出去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韓正卿深有體會地說:“甘肅的農業,首先要在水字上做文章。像決定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三大戰役那樣,一仗一仗地打。”他以“背水一戰”的氣概,精心組織,嚴格管理,科學施工,使工程建設迅速走上正軌。剛一到任,他便深入各個工區,經過100天的全面調查,親自制定了十章七十條的《工程管理大綱》,從人員管理、施工設計、到合同簽訂、物資采購等一切都嚴格照章辦事。他多次對身邊的干部說,廉潔自律要抓緊,不能建一個工程,“賠”上一批干部。“引大”所需的一切物資采購,嚴格遵守“菲迪克”管理辦法,采用國際招標進行,一分錢都不能胡花。以他為首的新的“引大”工程建設班子,帶出了一支思想作風技術都過得硬的隊伍。
回憶當年,韓正卿感慨地告訴記者,歷屆省委、省政府對發展水利事業,解決甘肅農業發展的根本問題鍥而不舍,這是“引大”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同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引大”。首先有了好政策,人們的思想解放了,敢想敢干了。其次,沒有改革開放不可能引進資金,不可能引進最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最先進的技術。“引大”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氣概。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也是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這在“引大”建設中再次得到驗證。上到高級工程師,下到場地作業人員,冰天雪地住簡易工棚,干糧咸菜是家常便飯,在施工高峰期,每年都有100多天的大會戰,大家放棄了節假日休息,為加快工程進度,每個人都作出了貢獻。引水:科技發揮出創造力
引大入秦工程總工程師張豫生,是1986年到引大入秦工程的。說起引大入秦工程充滿了自豪,“黨把這么重的擔子交給咱,咱就只能干好。”他把這段經歷看做是人生最閃光的亮點。張豫生患有心臟病,建設時期帶病堅持工作,曾幾次累倒住院。但為把好工程的技術關,他在這里一干就是10年,直到主體工程通水后光榮退休。他說,引大入秦工程運行快14年了,沒有發生大的技術問題,可以說工程質量是優質的。
張豫生介紹說:引大工程十分浩大,主要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創造了許多領先紀錄:支渠以上渠道總長880公里,是“引灤入津”渠線長度的3.8倍。干渠以上工程穿過了71座總長110公里的隧洞群,其中1公里以上的隧洞31座。全長15.723公里的總干渠——盤道嶺隧洞,是我國和世界第一長的引水渠道;設計水頭107米的先明峽倒虹吸,全長524.8米,位居亞洲第一。可以說引大入秦工程是甘肅的“都江堰”,也是中外罕見的人工“地下長河”,工程施工在許多方面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建設的先進水平。
談到當年的工程大會戰,張總說,世行貸款落實后,根據貸款合同要求,“引大”總干渠的主要工程在國際國內進行公開招標。采用“菲迪克”國際工程管理辦法進行施工。最終日本國(株)熊谷組承攬了15.723公里的盤道嶺隧洞,意大利CMC公司承接了30A11.65公里和38#5里兩條隧洞的開鑿;澳大利亞雪山公司中標提供技術咨詢監理,還有國內的華水公司、鐵道部第一工程局、第十五、二十工程局等十七個地級以上建設工程部門中標參加會戰(簡稱五國十七方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