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蘭州百花放 星光璀璨金雞鳴
——訪中國影協常務副主席、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主任康健民
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康健民,從一位成功的編劇、導演,到瀟湘電影集團的董事長,之后,又任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無論是作為藝術家還是作為管理者,康健民一直在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奔波著。
9月22日,康健民以第2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主任和一個中國電影人的身份,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交談中,記者深深感受到康健民及中國電影人對中國電影的執著和熱情,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強烈責任感——
記者:往常電影節都會選擇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知名城市舉辦,第2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為何最終選中了西部城市蘭州?
康健民:你說得沒錯。上一次我們在西部城市舉辦電影節還是在10年前,2004年在寧夏銀川舉辦的第1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
2013年初,蘭州市政府正式向中國電影家協會提出申請,希望第23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蘭州市舉辦。在蘭州市申辦期間,恰逢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獲國務院正式批復,這與中國影協的辦節思路產生了積極共鳴。把金雞百花電影節辦到西部去,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加一片瓦、添一把柴,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去年6月,中國電影家協會考察組對蘭州市的交通、通訊、影院、劇院、食宿等承辦條件進行了細致、全面、深入的實地考察。在考察了蘭州新老影院后,認為從技術上完全達標,從設計上又很獨到,體現了蘭州特點。除了具備良好的軟硬件設施外,蘭州電影業態也極具地域代表性和影響力。在蘭州舉辦電影節,必將對西部地區的電影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也將對提升電影節的群眾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蘭州市委市政府對電影產業發展十分重視,并對電影文化促進城市發展有著獨到的認識。
我們對這次在蘭州舉辦的電影節充滿熱情和期待。
記者:此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和往屆相比有什么亮點?
康健民:多年來,電影節主體活動已經相對固定,開幕、影展、學術論壇、藝術家采風、評獎、頒獎等都是電影節規定動作,但此次電影節也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首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可以說對電影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年來,中國電影無論從產業形態,還是從創作層面都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舉一個例子,上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890多萬張的觀眾投票量創下歷史新高。僅僅時隔一年,今年在蘭州舉辦的電影節,觀眾投票的踴躍程度讓我們大吃一驚,一共是2600多萬張選票,在上一屆的基礎上成倍增長,說明觀眾對中國電影的喜愛程度隨著電影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
其次,從2003年開始,中國電影步入產業化軌道。電影票房開始時每年只有10億元,2010年時,已經增長到了100億元,到2013年,突破了200億元,中國電影市場是除美國以外的世界第二大市場。目前,我們又是除印度、美國之外的第三大電影生產大國。國產電影有影響的作品也越來越多,以前能過一億元票房的作品寥寥無幾,但是近幾年,票房過億元的作品有好多部。今年的電影節在蘭州舉辦,一方面可以對一年來中國電影取得的成績進行“檢閱”,同時也是一次重新總結。中國電影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到了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所以除影展之外,今年電影節舉辦了三個高峰論壇,分別是“中國故事與中國夢”電影高峰論壇,中國電影科技論壇和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與金融投資高峰論壇,電影人將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出謀劃策。
再次,此次電影節的舉辦恰逢新中國成立65周年,全國各個領域、各條戰線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電影也不例外。從普通群眾茶余飯后談論電影,到各個媒體每一天都有電影報道,作為一個藝術門類能有這么多的關注,是讓我們驕傲的一件事情,我們電影人有著特別的感受。
還有,這些年來,蘭州的文化產業生態越來越好,此次電影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恰好體現了“美麗蘭州百花齊放,星光魅影金雞齊鳴”。相信通過舉辦此次活動,可以提升蘭州城市文化形象,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記者:近幾年華語電影的發展有目共睹,但西部題材電影卻總是不溫不火,您對于西部電影的發展有什么看法或建議?
康健民:中國電影在發展進程中有幾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西安電影制片廠為龍頭,拍攝了一些關于西部題材的電影,讓觀眾感受到了西部電影獨特的魅力,尤其是這些題材讓很多電影人才脫穎而出,可以說西部電影是部分第五代電影人成長的搖籃。
但是近些年,隨著中國電影業的調整和發展,西部電影作品類型和內容方面略顯單一。從目前市場票房來看,有著濃烈商業元素的影片比較賣座,而較為文藝性質、小眾的電影市場表現比較平淡。
而在這次電影節中,我已經看到甘肅在中小成本電影創作中做出了比較好的探索。比如《甘南情歌》和《臘月的春》,這些電影都十分樸素,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地域風情,是散發西部文化特質和人文氣質的優秀影片。現在的西部電影正在積蓄力量,在中國電影市場趨于成熟后,一定會讓普通觀眾通過電影感受和了解到西部地域獨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氣質。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產電影出現“吐槽與票房齊飛”的怪異現象,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中國電影如何從這個“浮躁期”中平穩過渡?
康健民:其實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中國電影已經110歲了,而中國電影真正發生巨大變化,是在2003年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之后,到今年才過去11年。同時,這個時期我們又面臨著和進口大片在同一市場競爭的局面,中國電影這幾年每年產量都在600多部,而像美國,年產量是800部左右,能進入到中國市場的都是質量上乘的影片。在這樣的發展時期,肯定會引發“票房和吐槽齊飛”的現象,希望觀眾朋友能給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更多時間,相信我們能夠在這種艱難爬坡的關鍵時期很好地總結得失,更好地借鑒發達國家好的做法。
另外,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整個中國電影市場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有些電影票房很高,但口碑一般,有些電影口碑不錯,但在市場遭到冷遇。中國電影正面臨這樣一個發展的瓶頸期,中國電影人也在反思,電影產業和電影事業如何進入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軌道?中國電影創作、制作、發行等產業鏈如何進一步完善?我想,再經過十年發展,我們一定會實現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