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全省而言,鄉鎮機構的臃腫,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羈絆。近年來,麥積區在鄉鎮機構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出了一條“消腫減肥”的新路子。
自2004年11月起,麥積區就著手進行了鄉鎮綜合改革。該區通過撤鄉并鎮和合并行政村,撤并鄉鎮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減少機構和人員,推行鄉鎮黨政正職合一,副職交叉任職。截至目前,全區鄉鎮由原來的22個撤并為17個,行政村由原來的476個減少到379個。精簡領導干部29名,其中鄉鎮長11名、人大常委會主任16名、副主任2名。鄉鎮黨政正職由原來的34名減少到23名,減幅達32.4%。
該區在去年5個鄉鎮先行試點的基礎上,今年有17個鄉鎮機構全面進行了重新組合,除垂直管理的機構外,統一劃分為黨政綜合管理和經濟社會服務兩大塊,主要設黨政綜合辦公室、財政農經服務所、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服務中心、村鎮建設服務中心。經過調整,全區17個鄉鎮內設機構由原來的160多個減少到110多個,每個鄉鎮平均設置6到7個,減幅達三分之一。鄉鎮工作力量已明顯集中向產業建設和經濟社會事業服務方面。全區鄉鎮定編的干部職工中,除140名領導干部外,283人從事綜合管理,645人從事經濟服務,分別占30%和70%。
該區鄉鎮領導職數由之前的185名精減到140名,精減45名,現在鄉鎮領導班子按一、二、三類鄉鎮劃分,分別配置7—9名成員。干部隊伍實行競爭上崗、雙向選擇的機制,將鄉鎮干部人力資源重新“洗牌”編組,堅持因事設崗、因崗定人、以崗定責、一崗多職,重新調整人員,整合人力資源。對鄉鎮內設辦(站、所)負責人,實行競爭上崗,經個人自薦、資格審查、競崗演講、民主測評、組織考察等程序聘任負責人,對普通工作人員實行雙向選擇,普通工作人員可根據所學專業和工作經驗自由擇崗,辦(站、所)負責人可根據其業務特點選定工作人員。在競爭上崗中崗位發生變化的干部實行變工作崗位、不變干部身份,變工作職能、不變原職務級別,變分配方式、不變開支渠道,鼓勵鄉鎮干部自擔風險、帶薪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或承建農業科技示范園,鼓勵干部帶薪從事民營經濟和創辦企業,鼓勵干部帶薪到農村和街道社區擔任職務。
至目前,麥積區共分流195名超編、富余人員,其中符合提前退休和離崗待退人員105人,清退臨時工作人員87人,辭退、解聘3人。花牛鎮在鄉鎮職能轉變試點中,有8名干部競爭到辦(站、所)的領導崗位,56名有特長和工作經驗豐富的干部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