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手托起新家園
———麥積區地震災后重建紀實
金秋九月,麥積區農村到處是一派豐收景象:萬畝蘋果園里,紅紅的“花牛”蘋果壓彎枝頭,連片的葡萄架下,熟透了的葡萄格外誘人,正在采摘果實的農民,臉上掛滿豐收的喜悅。
然而在100多天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麥積區全境,使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全區倒塌房屋3.74萬間、損壞房屋9223間,造成1人死亡、26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10.7億元。
在過去的100多天里,麥積區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加快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截至9月初,有4.3萬重災區群眾得到緊急安置,29個受災嚴重的村加快房屋整體搬遷重建,全區7.2萬戶受災群眾生活穩定,生產正常。

從“帳篷學校”到“活動板房”:孩子上學一個不少
9月4日上午,麥積區渭峽附中新建成的一排排嶄新的活動板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板房教室里不時傳來瑯瑯讀書聲。幾個月前的強烈地震,使學校所有校舍嚴重受損,800多名師生瞬間失去上課的地方。
為了不耽誤孩子們上課,在有關部門的協助下,學校緊急將全校師生分流到附近3個村委會辦公點上課。隨后,各地支援的救災帳篷陸續到達,孩子們搬進了“帳篷學校”繼續上課。
“‘帳篷學校’很安全,但特別熱,像蒸籠一樣,有不少學生熱得流鼻血。”學校負責人告訴記者,天氣特別熱的那段時間,學校調整上課時間,早晨提前到7點上課,下午推遲到4點上課。
地震后,經專家鑒定,渭峽附中所有校舍均成為D級危房,應拆除重建。但重建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孩子們不能長期在悶熱的帳篷里上課,學校急需過渡性的安置房。
7月10日,由上海市援建、中國交通第三航務局承援的25間過渡活動板房,經過17天的緊張施工,全部搭建完成。暑假期間,學校老師們放棄休息時間,為新建的活動板房搬桌椅,搞衛生,一切收拾整齊,只等秋季開學孩子們能在寬敞明亮的活動板房里上課了。
據介紹,地震使麥積區313所中小學20多萬平方米校舍不同程度損毀,直接經濟損失近2億元。災害發生后,區上一邊抓教育秩序的恢復,一邊積極開展中小學校舍的重建。截至8月底,已拆除83所學校危房2.4萬平方米,發放救災帳篷131頂,搭建過渡安置活動板房1800間;多方籌資580多萬元,對甘泉鎮云霧小學、中灘鎮余家峽小學等42所受災較重的學校,進行災后重建,目前部分校舍已竣工交付使用。

從“房屋修繕”到“整體重建”:百姓住房加快建設
汶川特大地震使麥積區農村房屋遭受重創:17個鄉鎮倒塌和損壞民房4.32萬間。其中,3.57萬間成為危房需拆除重建,7562間受損較輕房屋需維修加固。
從緊急安置受災群眾到發放救災物資,從搭建過渡性活動板房到房屋加固修繕,幾個月來,麥積區逐漸把抗震救災的重點轉到災后房屋重建上來,力爭讓受災群眾入冬前住進新房。
區上通過入戶調查,確定29個村2200戶需要整村搬遷重建。目前已完成整體重建村的選址、征地、規劃等,其中社棠鎮石嶺村、花牛鎮水眼村等15個村已全面進入工程建設階段。379個行政村需要原地重建的1.15萬零星戶已有4795戶開始分散自建,一般性損毀的房屋正加緊維修。
重建房屋中,整體搬遷重建無疑是“重中之重”。9月3日上午,記者在麥積區花牛鎮水眼村半山腰的一塊臺地上看到,拉磚的四輪車來回奔忙,幾臺攪拌機快速轉動,火熱的建設工地上,一排排“一磚到頂”的新房正拔地而起。
水眼村所在的淺山區山體土質疏松,1992年就被省上確定為地質災害滑坡監測點。近幾年在政府幫助下,村上有272戶先后搬遷至安全地帶,但仍有151戶未搬遷。汶川特大地震使這些農戶的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懸”在村子頭頂上的滑坡山體裂縫加大,急需整體搬遷。
在緊急安置受災群眾后,水眼村的整體重建工作就開始了。為節約有限的耕地,區上最終將“新村”選在一個小山包上,支援重建的解放軍96363部隊調來大型機械,移動土方4.7萬立方米,將小山包“夷為平地”,平整出54.8畝的“大平臺”,作為首批93戶農宅建設用地。
水眼村在新村房屋戶型設計中,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最后設計單位“三易其稿”,確定既省錢又實用的戶型。為確保工程質量,除了請天水華正工程監理公司監理外,村民還選舉持有施工證明的朱新元為村民代表,對施工質量全程“把關”。“我搞了十多年建筑,這行我懂,施工單位不敢糊弄我。”朱新元很有把握地說。
從水眼到石嶺,再到劉家堡,異地重建村的村口都豎著兩個牌子:一個是新村規劃圖,一個是工程進度表。進度表上顯示的竣工時間大都在10月底。馬跑泉鎮一位副鎮長告訴記者,目前由于受紅磚、水泥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貨源緊缺等因素的影響,工期可能會推遲,但無論如何要“搶”在入冬前把新房交到受災群眾手中。
為確保建設工期,區發改、財政、民政、建設、電力、交通等部門通力協作,支持建設;很多企業也伸出援手,有的送來了捐款,有的送來了水泥,還有的送來了衣物、食品等物資……

從“應急救災”到“恢復重建”:各級干部奮戰一線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麥積區各級干部沖鋒在前,奮戰一線,指導和幫助群眾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地震時我在外地打工,是鄉村干部把我的家人從滑坡地帶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水眼村農民朱新元告訴記者,地震后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各級干部組織搶險救災的身影。
為有力地開展災后重建工作,區上成立災后重建指揮部,并從農口及相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17個工作組,深入17個鄉鎮逐戶核實核準災情,嚴格按照“戶報、村評、公示、鄉審、區批”的程序,優先安排特困戶、五保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的房屋重建工作。同時,下撥了8130萬元災后重建專項補助資金到各鄉鎮,保障全區農村災后房屋重建迅速開展。
恢復重建中,麥積區各級干部分區包干,責任明確,但“包干”不“包辦”,重在服務和協調。區上從建設、農業、水利等有關部門抽調人員,具體指導協調農村災后重建。各村成立了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等為成員的村評議小組,通過“一事一議”推進災后重建工作,始終體現村民“自主自愿”和“民主、公開、透明”的原則。石嶺村選出3位村民代表(一位甲方代表,一位會計,一位出納),成立房屋重建專用賬戶,專款專用,分期分批撥付,確保各級政府補助款和群眾自籌資金用在刀刃上。
為搞好災后重建,麥積區各級干部鉚足了勁。馬跑泉鎮劉家堡村山體裂縫加重,鎮上和村上干部白天在工地忙,晚上下雨時到村上巡邏,確保村民安全。社棠鎮副鎮長張海軍“包建”3個村的“整體重建”,他每天往3個工地跑,大地震后沒有休息一天,人瘦了一大圈。他經常自帶方便面上工地,晚上停工后才回家。他說:“等房子建好老百姓住進去,我們心里就安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