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們天水市麥積區順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趨勢,將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堅持謀劃黨的建設城鄉“一盤棋”,部署黨的建設城鄉“兩手抓”,推進黨的建設城鄉共發展,使黨的建設與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互促互動、協調科學發展。
實行組織聯建,形成城鄉組織互動共建體系。確立大黨建工作理念,不斷優化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推動城鄉黨組織互動融合。一是在產業鏈上建支部。積極探索“支部+協會”黨建工作模式,通過支部引領發展特色產業,在創品牌上下功夫。全區共建立蔬菜、果品、畜禽養殖、藥材種植、“農家樂”旅游等專業協會黨組織96個,吸納會員2.56萬人。花牛鎮南山萬畝蘋果產業基地協會黨支部成立以來,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和服務帶動作用,年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1.2萬人次,年增加務工收入3600萬元,達到了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花牛”蘋果現已成為麥積區的第一大品牌產業。二是在中心村建總支。發揮中心村在黨建、資金、產業、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幫助弱村整合黨建資源、理清發展思路、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強村弱村的雙促共進。三是城鄉結對建總支。探索部門單位、企業與鄉村聯合建立黨組織,形成城鄉立體式的組織網絡,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麥積區外事旅游局、華龍酒店與麥積鎮后川村建立聯合黨總支后,依托后川村農家樂旅游產業,開展了“村企手拉手、發展農家樂、共建新農村”活動,與53戶“農家樂”經營戶簽訂服務質量責任書,對外設立游客投訴電話,促進了“農家樂”旅游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全村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后川村農家樂已成為麥積區的一張旅游品牌。

實行人才共育,形成城鄉人才交流培養體系。不斷優化城鄉人才資源配置,促進城鄉人才合理流動。一方面,雙向交流培養城鄉人才。堅持把基層作為培養黨政干部的重要渠道,面向全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公開選拔了28名社區黨組織書記,進一步優化了社區干部隊伍。同時,積極探索建立來自基層一線的干部培養選拔鏈,通過公推直選有17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成為鄉鎮黨委委員,通過考錄程序,有4名優秀村干部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另一方面,整合資源培訓城鄉人才。利用黨校、農廣校、農函大等,在堅持每年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集中培訓的同時,加強鄉土人才的培訓,使農村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全區取得技術職稱的農民達1918人。堅持實施“村干部學歷教育”工程,全區已有124名村干部取得大專學歷,在讀154名,占全區村干部總數的1/5左右。同時,建立了8個不同類型的干部人才教育培訓實踐基地,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實行黨員共管,形成城鄉黨員動態管理體系。不斷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促進城鄉黨員教育管理相融互動。一是城鄉黨員一體教育。依托麥積黨建網,開通“網上黨校”,增強黨員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實行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和鄉鎮、部門正職領導講學制度,每年至少到區委黨校為基層黨組織書記、新發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講課一次,在促進自身學習的同時,使基層黨員干部思想上受到啟發。堅持開設黨員“流動課堂”,組織黨校教師、先進典型代表、農業科技人員巡回宣講,流動辦學、送教上門。二是城鄉黨員一體管理。推行黨員管理手冊和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流動黨員管理卡制度。探索改變黨員由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單一化管理的模式,在全區鄉鎮、街道建立流動黨員服務站20個,對流動黨員實行居住地和工作單位雙向登記、雙向聯系制度,讓他們在工作單位和居住地參加雙重學習教育和管理。三是城鄉黨員一體服務。創新黨員服務形式,利用手機便捷性的特點,開通“手機黨課”,定期向基層黨員干部發送黨建信息,建立黨員信息庫騰訊QQ群對基層黨務人員開展業務指導服務,實現了城鄉黨員信息共享、資源共用。

實行活動互聯,形成城鄉黨建一體互助體系。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新性地開展了以“黨員聯系城市困難戶促就業、聯系農村貧困戶促增收、聯系返鄉農民工促輸轉、聯系高校畢業生促創業”為主要內容的“四聯四促”活動和以領導聯點、部門聯村、黨員聯戶;城市幫農村、機關幫基層、干部幫群眾;推進鄉鎮、街道“一站式”服務建設、方便群眾辦事,推進城鄉環境治理、優化發展環境,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主要內容的“三聯三幫三推進一加強”活動。全區建立各級領導干部聯系點282個,區直部門(單位)與貧困村結成聯系對子109對,機關黨員與農村黨員結成幫帶對子4600多對。 全區17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都建起了“一站式”服務大廳,目前已為群眾辦理各類事項3.6萬多件。在城區和景區,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全區共組織引導和規范流轉土地3.83萬畝,涉及農戶1.69萬戶,促進了蘋果、葡萄等優勢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城鄉黨組織上下聯動、互幫互助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