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平:忠誠寫人生 熱血獻教育
——記天水市第九中學已故校長劉亞平先進事跡

2013年9月1日,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天空陰霾,秋風微涼。在天水市第九中學,令同行敬佩、同事尊敬、學生愛戴的劉亞平校長因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走完了50年風雨人生路,永遠地離開了他忠誠、摯愛的教育事業,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悲傷和惋惜。
人們惋惜他,因為他太年輕,辦事認真、執著的稟性,給他30多年的工作經歷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正是人生工作的“黃金時期”。
人們敬重他,因為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忠誠,在和學校團隊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使市九中在近年高考中以驕人的成績連年“奪冠撥籌”,給全區乃至全市教育工作樹立了先進“樣板”。
人們仰慕他,因為他為人謙遜、低調,默默無聞卻又一絲不茍。他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自強不息”的高尚品質,影響、感動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
…… …… …… ……

劉亞平是麥積區中灘鎮渠劉村人,1963年出生,大學本科文化程度,中學高級教師,省、市骨干教師,全市學科帶頭人。1981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7月至1986年6月在新陽鎮溫集初中任教,1986年7月至1998年11月在市七中任教,1998年12月至2000年10月在市八中任教務主任,2000年11月至2005年10月在市七中任校長,2005年11月至2013年9月市九中任校長。
在1994年起任市七中教務主任和1999年起任該校校長的五年時間里,他使市七中從一個高中部只有九個班、不足千人的弱勢學校,快速發展到了高中部有二十四個班、一千七百多名學生的麥積區“十佳學校”,也使該校從“坑坑洼洼一條路、搖搖晃晃兩棟樓”的破舊校園發展成為天水市綠色學校,市、區兩級“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市級“依法治教先進學校”,市級“教育質量優勝獎學校”。
出色的工作成績,得到了市、區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11月,他開始出任市九中校長,開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事業“巔峰”。
近8年時間里,在劉亞平的團結帶領下,經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市九中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實現了 “低進高出”,高考成績連年在全區乃至全市“引人注目”:200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91人,單通以675分的優異成績摘得全市理科狀元的桂冠、被清華大學錄取;2007年上線197人;2008年上線238人;2009年上線233人,尹悅以686.5分奪得全省理科第三名、被清華大學錄取;2010年上線293人;2011年上線222人;2012年上線249人,唐博以685分摘得全省理科狀元;2013年上線228人。2009年至2012年,該校連續七年位列天水市22所重點監控中學第八名、連續六年被評為“麥積區高考優勝學校”。
目前,市九中已發展成為校園環境整潔優美、教學設施先進齊全、領導班子團結進取、內部管理科學規范、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在全市享有良好聲譽的省級示范性高級中學,劉亞平為之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夯實基礎設施 打造校園文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亞平深知,教育事業要和諧可持續地發展,首先必須夯實基礎設施。8年來,他想方設法,多方籌資,從不斷改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化校園環境開始,先后設置教學樓2棟,綜合樓、實驗樓、學生公寓樓和學生食堂樓各1棟的同時,高標準地配置了理化生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校園廣播系統、多功能廳、電子備課室、多媒體語音室和電腦網絡教學系統,學校硬件設施得到大為改觀。
2009年,該校建成隴東南第一個高水平運動場,內設塑膠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場和硅PU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場地,使學校硬件設施達到了省級示范校和國家一類配備標準。
而每每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由劉亞平精心設計、打造的以勵志長廊、科技長廊、法制長廊、自然長廊和傳統文化長廊五部分構成的校園“文化長廊”, 給全校學子們構筑了足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也成為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勵志長廊張貼了各種名人名言、警示格言,有赤子之心的報國之志,有勤奮艱苦結出的碩果,有持之以恒走上成功之路的激勵話語;科技長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國家最新科技成果,從“神一”到“神十”的發展歷程及航天知識的介紹等;法制長廊從未成年人的有關法律、法規到校紀、校規及邪教的非法丑惡現象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展示說明,讓“法”的概念深烙同學們的腦海……
同時,劉亞平從校園環境入手,精心規劃、栽植了大面積的花草樹木和草坪,并對報欄、路燈、走廊、坐椅、文化石等進行合理、人性化的裝點,校園變綠了、變美了、環境也更加和諧了。
如今的市九中,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高雅、優美的學習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同學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也在美好的氛圍中推進了和諧教育。

●推行先進理念 鑄造師生品行
“以人為本,以愛為源,培養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這是劉亞平為學校長遠發展精心擬定的辦學理念。
為此,他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先進的現代教育思維方式,堅持建設發展型教師隊伍,積極營造教師和諧發展氛圍,把踐行現代教育思想與弘揚奉獻精神結合起來,將“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現代教育思想牢牢根植于校園,激勵教師樹立遠大的教育追求,腳踏實地做好每一項教育工作。
他親自擬定了“崇德惜時,博學致遠”的校訓。他認為,“崇德”就是要崇尚真善美,崇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每一個九中人畢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和立身之本;“惜時”就是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博學”就是廣博的學識和健全的能力,這是生存之本,更是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之本;“致遠”就是不斷追求卓越、追求高遠,這樣,人生才有目標,奮斗才有動力。以此為銘,感于心,信于眾,立于業,畢生為振興中華踏實奮進,篤志不移。成為市九中全體師生的理想和追求。
他親自擬定了“篤誠,篤志,篤行,篤學”的校風。他認為,“篤誠”體現的是市九中的教師們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也體現了廣大師生們對寬厚誠實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追求;“篤志”體現的是教師們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癡心不改,也體現了莘莘學子們專心于學業而堅持不懈、意志不衰;“篤行”體現的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專注和學子們專心于學業的聚精會神;“篤學”體現的是教師們堅持繼續教育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也體現了學子們的不懈追求和勤奮好學。
他積極倡導“厚德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他認為,“厚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要求,秉承了“以人為本,以愛為源”的理念,所謂厚德載物,至善至美,德為人師,行為世范;“博學”是現代教師必備的施教能力和基礎,服務于“培養能力”的理念,在求知中學會做人;“善教”是教師必須追求的業務藝術,要樂于教,善于教,教得好,教得巧;“愛生”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橋梁,也是施教的前提,品德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都要經由愛的溪流注入學生的心田。
他積極提倡“明理踏實,勵志創新”的學風,潛心培養學生們明大理、識大體,用踏實的態度去學習;只有立大志、樹雄心,才能不斷開拓創新能力,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
他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凡事從自身做起,親力親為,培養了一支團結進取、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工作效率優的校領導班子隊伍。以“志存高遠,服務師生,團結合作,求真務實,多謀善斷,勇于開拓,敢為人先,學習發展”的工作作風,在“對人的關心”與“對工作的執著”的縱橫方格里找準了最佳點,形成了和諧校園發展基礎,使教師們在繁忙的工作中體驗到了愉悅和快樂。

●實施名師工程 科研興教發展
多年教育一線的工作經驗,使劉亞平在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多年來,他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立校之本、興校之源,把教師的校本培訓放在突出位置,因為他知道,學生的和諧發展有賴于教師教育思想的浸潤、高尚人格的感召和教育行為的示范。
在他發起開展的“書香校園”讀書活動中,每位教師每學期堅持讀一本教育名著、寫一篇教育論文。他還邀請專家開設講座、組織教師赴省內外開展教育考察學習活動,大力支持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和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習。先后有29位教師參加了省、市骨干教師培訓,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達 6人。
在學科建設中,他把教育教學水平高、教學質量好、學生家長滿意度高的高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及省市園丁31人納入學校名師隊伍,實行動態管理,通過樹名師、創名班來建名校。
為了優化學校管理,他積極組織進行內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唯才是舉、公平競爭的用人機制和公開、公平、公正、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
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他把學校的發展同教師個人的發展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在鼓勵教師崗位成才的同時,切實為教職員工辦實事、辦好事,解決了他們在教學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受到廣大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辛勤耕耘的汗水換來的是教師隊伍的和諧發展。多年來,憑著劉亞平的人格魅力、學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學校已經形成了一支作風正、素質強、業務精、水平高的“名師”隊伍,正活躍在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第一線。目前,該校有全國模范教師1人、省園丁5人、市園丁8人,市級先進班主任8人,市十佳教師3人,省級骨干教師3人,市級骨干教師26人。
在教學管理中,他按照“教研興教、教研興校、教研興師、教研興學”的工作思路,開展崗位練兵、崗位比武,大興科研興教之風,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每學年一次的優質課評選和課題研究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據了解,該校近年來先后承擔省級教育科研課題8項、市級2項,完成省市教科所“十五”規劃課題各兩項,有3項研究成果獲市以上獎勵;有三分之二以上教師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教學論文135篇;獲省、市級優秀課例、優秀錄像課例、優秀說課等三等獎以上的教師123人。

●深化課程改革 素質教育先行
近年來,在劉亞平的帶領、支持下,市九中緊抓新課程改革的機遇,制定出臺了新課程實驗實施、校本課程開發、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等一系列方案,形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結合的課程體系。同時開設了具有地域和學校特色的選修課,編印《羲皇故里——天水》、《印刷術史話》、《天水地理》、《環境•生態•人類》、《315個由來》、《印刷術的發展史》、《校園文化系列》等多種校本教材,使學生在學習知識中享受到了求知的快樂。
學校還積極探索研究性學習模式,特別成立了“天水市人口增長預測調查報告”課題小組、“天水旅游資源調查”課題小組等10多個研究性課題小組,通過查閱200多種書刊資料、開展40余次社會調查等方式,撰寫出了近8萬字的實踐論文,提升了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多年來,劉亞平把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作為學校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標,銘記在心,貫穿于教育教學具體工作。
劉亞平認為,求學的最高境界在于做人。求學與做人,貴在融通合一、和諧發展。在“做人教育”實踐中,他把“使學生成長為理想遠大,知行合一,善于創新,全面發展的民族進步的棟梁和科技創新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工作的追求目標,培養出了一批批具有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強品質的有用人才。
毫無疑問,“做人教育”的實施,使學生普遍升華了人格、凈化了心靈。該校李燦煜是一位下肢殘疾的學生,200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是當年全省殘疾考生狀元。在他求學的六年里,班里老師和許多同學自愿抬扶他上下樓梯,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互相關愛、團結互助的優良品德正在該校學生群體里傳承和延續。
春華秋實。在劉亞平持之以恒的重視、關心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該校在素質教育方面累累碩果。繼1996年被評為“甘肅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1998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單位”后,2009年在麥積區第一屆中學生運動會上奪得總分第二名,2012年榮獲“天水市第三屆中學生運動會足球比賽第一名、陽光體育先進學校、陽光體育先進校長”榮譽稱號,2012年榮獲教育部“全國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入圍案例”獎。
…… …… …… ……
回顧30多年的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給教育同行和同事們留下影響最深刻的是他對黨的教育事業的摯愛和無限忠誠。一名真正的黨的干部,既要干事,又要干凈;既要勤政,又要廉政;既要掌財辦事,又要勤儉節約。劉亞平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劉亞平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是為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他更是一位智者,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學生、奉獻給了學校、奉獻給了家鄉、奉獻給了他畢生熱愛的教育事業。
他是辛苦的,操勞一生,鞠躬盡瘁;他是幸福的,桃李滿天下,福澤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