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化解心結
——記麥積區麥積鎮司法所人民調解員趙世龍

11月11日上午9時,來到麥積區麥積鎮司法所采訪趙世龍時,他正在調解室里為后川村一對年輕的夫婦調解離婚糾紛。這已經是他第三次為雙方進行調解。經趙世龍這次調解,此前一直為退還彩禮數額爭執不休的二人,終于達成了協議,平和地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

調解離婚糾紛時,趙世龍的手機不時地響起。從交談中能夠聽得出,是另一起等待他調解的矛盾糾紛雙方在催促他。
麥積鎮位于景區,外來人口多,情況復雜,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征地、搬遷等工作中矛盾糾紛頻發。一個調解剛結束立即趕往另一個糾紛現場去調解,這樣的場景在趙世龍的日常工作中時常會出現。

記者跟隨趙世龍一起驅車來到麥積鎮紅崖村,村民阮趙拜早已等在家門口。
在紅崖村整村硬化道路時,阮趙拜因道路拓寬需要拆除自家門前菜園的土坯圍墻而拒絕硬化門前的30米小巷道,雖經村委會兩次上門做工作,但阮趙拜均未同意,村委會只得放棄硬化這30米巷道。今年10月,紅崖村小巷道硬化工程結算完畢時,阮趙拜卻以村委會不作為為由去鎮政府上訪,要求硬化家門前的30米小巷道。麥積鎮信訪辦接待后,鎮司法所主動介入,趙世龍于11月9日去紅崖村村委會調查了解到基本情況,在取得村委會和阮趙拜的同意后,約好11月11日上門調解。經過兩個小時的調解,最終阮趙拜和村委會達成協議,由村委會提供硬化30米巷道需要的所有材料和機械設備,阮趙拜負責組織受益村民義務酬勞,共同完成巷道硬化。在調解協議上簽字后,阮趙拜對記者說:“調解的結果我非常滿意,公正合理,給我們幫了大忙。”
“有些調解還要符合農村的風俗習慣,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法。在基層工作時間久了,調解矛盾時也是帶著對基層的感情,沒完沒了地跑腿,一遍一遍地上門,把當事人最后感化了,這就是最有效的辦法。”趙世龍說。

多年一直工作在基層的趙世龍深知村民們的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意識不強,所以他走過的地方,調解現場都成了普法宣傳的陣地。
今年的“6·20”暴雨使得麥積村村民魏具生家房屋的地基塌陷。面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鬧訪,趙世龍知道此時講再多的大道理當事人也聽不進去。他組織了一些村民,一頭扎進魏具生家中開展搶險救災,對魏具生的家人噓寒問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為魏具生家挽回經濟損失60多萬元,用真情徹底化解了當事人心中的怨氣。

“老百姓家里受災了他肯定要上訪,要找政府,這都情有可原。在這個時候,多幫他一把,讓他感覺到溫暖,怨氣消了,自然就好了。作為黨員,作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發揮作用把矛盾化解了,也就把自己跑的腿、受得氣和累都抵消了。”
做人民調解員之前,趙世龍是鄉鎮上一名計生醫生。學醫學專業的他認為,治病和調解矛盾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他說:“矛盾調解就像是大夫給病人看病,先要追根溯源‘剖’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治’頑疾。有的事情經過努力最終還是調解不成,就得引導當事人走向法律訴訟的渠道。目的只有一個,最終要把‘病’看好,把矛盾化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