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駐村幫扶落實精準扶貧
——全省精準扶貧現場觀摩啟示之麥積篇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在扶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最寶貴的扶貧資源是干部。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著眼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重新整合力量,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共選派26342名干部組成6220個駐村幫扶工作隊,與全省集中連片貧困縣和插花型貧困縣建檔立卡的6220個貧困村一一對應,開展駐村幫扶。
這一重要措施,與雙聯行動一脈相承,旨在通過駐村工作隊“管道”,將省委省政府“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確定的各項扶持措施、優惠政策精準輸送到貧困村貧困戶,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
7月16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專門致信全省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隊員,希望大家潛下身心、扎根農村,做發展的領路人、班子的帶頭人、群眾的貼心人,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邁向建功立業的新天地。
4個多月時間過去了,駐村幫扶工作隊開展的情況怎樣?11月9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省委副書記歐陽堅率團在天水市麥積區觀摩駐村幫扶工作隊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王三運強調,駐村幫扶工作隊作為精準扶貧工作“滴灌”的“管道”,要抓培訓、抓制度、抓監督,切實加強對工作隊的嚴格管理,努力提升工作隊的能力水平,帶領貧困地區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下得去
麥積區麥積鎮紅崖村村民孫求娃家緊挨著村部。今年7月,駐村幫扶的干部帶著鍋碗瓢盆租下了他家的幾間房,住在了這里,院子里一下子熱鬧了許多。
駐村幫扶隊成員一共5人。隊長是來自雙聯單位省政協辦公廳的行政處副處長宋曉龍,第一書記是麥積區住建局園林管理處黨支部書記翟忠慧,隊員分別是區住建局的干部安春波、區農技推廣中心的趙春明以及大學生村官仙鵬舉。
他們能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個位于麥積山腳下的貧困村,正是我省整合雙聯干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力量的結果。
為了有力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的落實,確保隊員“下得去”,省政協機關堅持“逢提必下”原則,制定了《關于選派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的實施意見》,擇優選派了28名干部擔任建檔立卡村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麥積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駐村幫扶隊的選配整合和優化組合。他們制定了《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力量整合和加強管理的辦法》,由組織部門統一編隊,整合省、市、區三級雙聯干部和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大學生村官等608名干部,組成了170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各級雙聯單位選派科級以上干部擔任隊長兼任第一書記,實現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戶干部聯系“兩個全覆蓋”,推動了雙聯干部和駐村幫扶隊力量整合、資源共享、目標同向,為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提供了組織、人才保障。
不僅如此,麥積區還建立了“4211”工作落實責任制,由區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包抓4個特困片帶、2名縣級領導包抓1個鄉鎮、1名科級干部包抓1個自然村、1名貧困戶至少有1名幫扶干部包抓,組織1000名雙聯干部開展“千名干部幫萬戶”活動。
駐村幫扶工作隊干什么,怎么干?為了確保隊員“會干事”,省政協對下派干部集中培訓,明確工作任務和紀律要求。
麥積區建立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培訓制度。他們圍繞“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的落實,邀請有關領導和相關專家,對所有幫扶隊員進行了4期集中輪訓,對精準扶貧意見、方案一一解讀。同時,還組織幫扶隊員到示范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基地現場學習,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增強指導貧困群眾發展富民產業的能力和水平。
解讀政策、現場培訓、探討交流……一系列實打實的措施,讓廣大隊員成為政策的“明白人”,各個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本領大為增強。

干得實
雖然在農村長大,也一直在農口部門工作,可35歲的陳剛現在才覺得,農村工作確實不容易。
這位麥積區畜牧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如今是甘泉鎮甘江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以前,我主要側重給鄉鎮安排工作,像這樣事無巨細地挨家挨戶打交道,還是頭一回。”11月9日,陳剛頗為感慨地對記者說,“老百姓的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幫,怎樣才能幫到點子上?真是鍛煉人。”
7月初到了甘江村后,陳剛和其他幫扶隊員一道,圍繞“1+17”精準扶貧方案的落實,把產業培育、項目實施、指導培訓、政策宣傳作為工作的主抓手,立即開展了工作。
“底數清”“問題清”,才能做到“對策清”。陳剛帶領幫扶工作隊成員,首先對村里2013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150戶644人,深入摸底,精準識別。通過農戶申請、村民民主評議、張榜公示程序……兩個月后,他們終于摸清了甘江村已經脫貧了123戶539人,返貧6戶17人。現在精準扶貧的建檔立卡戶應為33戶122人。
在此基礎上,駐村幫扶隊深入分析33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2戶因殘致貧,3戶缺技術,4戶缺資金,5戶因學致貧,19戶因病致貧,從而摸清了貧困戶的問題清單和需求清單,完成了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采集錄入工作,為精準開展幫扶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陳剛他們一邊摸底,一邊還宣傳“1+17”精準扶貧政策,讓貧困戶了解啥叫“1+17”精準扶貧,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好處?譬如準備蓋房的貧困戶,讓他們知曉可以享受危房改造資金補助;家有學生考上高職的,提醒他們有貧困生生源地助學貸款……
一條甘江河將甘江村安家莊自然村分成了兩半。每年汛期,安家莊村民哪個心里不打鼓?2013年6月19日,一場暴雨過后,肆虐的洪水就將過河的便民橋沖垮了,有幾戶的房子差點被沖塌。
現在,在駐村幫扶隊的積極協調爭取下,4公里的防護河堤建起來了,村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雙聯行動以來,甘江村村民依靠麥積區的“南山萬畝優質花牛蘋果示范園”項目,種起了花牛蘋果。不過,剛種下的蘋果樹,得五六年后才掛果,農民眼前靠啥掙錢?
駐村幫扶隊依靠專業技術特長,幫村子設計了全新的果畜結合循環農業發展路子,讓村民在蘋果幼林下養“溜達雞”,發展林下經濟。他們還聯系區直部門,對果農進行果園管理技術培訓。從7月到現在,已經培訓了4次300多人,高接換優、提質增效了320畝舊果園。同時,為貧困戶提供勞務信息,幫他們外出打工掙錢。
“這3項產業,可帶動貧困戶年人均增收2750元左右,按照這個收入,今年我們村整村脫貧的目標就能實現了。”陳剛說。
到村里這幾個月,陳剛他們還和村干部一起,調處了村民徐代全和鄰居屈建堂的地界糾紛等4起矛盾,引導村民進一步弘揚文明新風,促進了村組和諧。
離甘江村不遠的地方,紅崖村的駐村幫扶隊員現在也在千方百計地為村民鋪就致富路。這幾年,通過雙聯行動,昔日貧窮落后的紅崖村從重重大山中“突圍”出來,煥然一新。省政協辦公廳還協調引進了龍頭企業——奔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幫著村里發展生態放養雞產業。問題是,如何進一步精準幫扶貧困戶呢?
駐村幫扶隊員以“政協委員助推雙聯行動”為平臺,鼓勵奔陽公司與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他們積極探索創新,引導貧困戶以政府補助資金入股龍頭企業,并接受技術培訓、參與管理、按勞取酬。公司提供雞苗和技術服務,由農戶分戶飼養,公司負責保底回收。全新的機制,讓紅崖村今年預計減貧33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65%,將實現整村脫貧。

蹲得住
駐村工作隊隊員,在農村能蹲得住嗎?加強管理和考核必不可少。省政協機關每季度書面通報各部門干部駐村的天數和次數,對天數次數少的干部提醒談話。每季度聽取各部門在雙聯中幫辦實事及農民增收情況,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除了落實省里關于駐村幫扶的基本要求外,麥積區制定了《駐村幫扶干部管理考核辦法》,建立駐村干部工作日志和工作情況檔案,實行區委組織部負責綜合考核、鄉鎮黨委負責日常管理考勤等制度,嚴格請銷假制度,確保駐村幫扶工作隊員每年在崗時間達到220天以上,其中駐村時間達到160天以上。
同時,麥積區嚴格落實日常督查制度,將全區鄉鎮劃分為3個片區,由區委組織部負責同志帶隊,采取定期督查、隨機抽查和明察暗訪等形式,對駐村幫扶工作隊員到崗履職情況不間斷進行督查,并將督查結果在全區通報。
麥積區還用好精準扶貧考評的“指揮棒”,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加大懲戒約束力度。他們制定了精準扶貧工作問責辦法,目前已對扶貧措施落實推進不力的6個鄉鎮黨政主要領導進行了約談,對沒有完成階段性扶貧工作任務的3名科級干部予以免職。
3名被免職的科級干部中,有一名是甘泉鎮的。這對陳剛他們震動很大。陳剛告訴記者,4個多月來,工作隊已形成了不敢走、不能走和不想走的“新常態”。
他對記者解釋說,“不敢走”,就是因為天水市、麥積區時不時來抽查他們的駐村幫扶情況,搞不好就要被通報甚至被組織處理。現在,他有事得向鎮黨委書記請假,并報區委組織部和雙聯辦備案,隊員有事則向他請假。
“不能走”,是7月份駐村幫扶以來,精準扶貧的工作一波接一波,任務一件比一件重。現在,陳剛他們已先后集中開展了建檔立卡、大數據錄入、扶貧專項貸款等工作。
“不想走”,則是通過幾個月和村民的朝夕相處,陳剛他們與村民的感情日益加深,關系更加密切。“通過駐村幫扶,我們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在農村廣闊的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白了應該干什么和怎么干。每幫村民干成一件事情,那種成就感,是在辦公室里遠遠體會不到的。”陳剛說。
為了確保隊員“能成事”,麥積區還積極為駐村幫扶工作隊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各鄉鎮、派出單位和村“兩委”協調配合,統籌安排食宿,為每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配備了電腦、電視、打印機和灶具、被褥、消毒柜等工作生活必需品,按照規定落實交通、伙食補助和辦公經費等費用,解決駐村幫扶工作隊員駐村后顧之憂,保障工作隊員安心駐村工作,在精準扶貧主戰場切實發揮生力軍作用。
干部有擔當,扶貧有保障。眼下,我省扶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趟“深水區”的關鍵時期,時代和人民期待駐村幫扶工作隊交出滿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