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學黨史踐初心 增進福祉暖民心
麥積區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全面續寫養老事業健康發展新篇章
麥積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養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著力從項目、政策、資金、環境等方面,全力加快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深度聚焦養老領域服務對象“急難愁盼”問題,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使黨史學習教育真正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過程,進一步增強民政服務對象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區養老事業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的良好發展態勢。
加強統籌科學謀劃。按照國家、省、市對養老工作的總體部署和具體要求,結合區情實際,堅持以政府兜底為基礎、社會養老為補充的原則,先后謀劃建設養老設施23個,其中政府投資支持建設21個、引入社會資本合作建設養老機構1個,全區養老床位每千名老人37張,在全區初步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發展建設格局。同時,區委、區政府一貫重視養老工作常態化調度,對項目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認真研究部署落實,確保了養老項目順利高效實施。
經費支付及時到位。在區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優先保障養老事業發展資金投入。先后自籌280多萬元,為全區1000多戶一類低保家庭提供照料護理服務,探索形成了養老服務新模式。加大區級養老設施建設支持,對今年省上確定的3個城市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力籌措資金,及時落實了270萬元的區級配套資金,并把3個城市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年度運營經費36萬元(每個養老服務中心每年12萬無)全額列入財政預算,確保養老服務中心建成之日就是運轉之時,為養老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探索分類供養模式。根據生活自理能力和殘疾狀況,按照精神類、智力肢體類、正常類對特困供養人員分類供養。自愿到敬老院集中供養的納入敬老院集中供養,精神、殘疾類特困人員納入定點醫療機構托養,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分散特困供養人員開展照料護理服務,改善其生活環境。同時,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制定了考評辦法,引進第三方機構通過調取服務平臺工單數據、入戶調查等方式對服務情況進行實時監管,確保了特困人員照料服務的質量和效果。積極開展“互聯網+智慧養老”行動,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加盟企業40多家,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服務、緊急救助等10大類230多項服務,收集錄入老年人信息73000多條,辦理服務卡1100多人,累計為老年人提供送水、送藥、送煤氣等服務訂單3868次,形成了“智慧居家服務+政府集中供養”的服務格局。
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全面改造升級新陽鎮鳳凰敬老院和利橋鎮百花敬老院,對鳳凰敬老院廚房進行了標準化改造,為百花敬老院新建了餐廳、洗浴室、水沖式廁所、鍋爐房等,更換了供暖系統,修繕了生活居室。為敬老院購買服務并定期組織開展培訓,與醫療機構簽訂護理服務協議,購置了閱讀、休閑娛樂,健身運動等10余種文體娛樂用品,健全完善了敬老院管理制度,切實提高了服務質量,確保了敬老院安全、有序運行。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