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個轉變”中穩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中共麥積區委書記康泰來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當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機遇,必須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這一目標,以規劃為統領、以產業為支撐、以治理為手段,堅持塑形鑄魂并重,穩步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建設,堅決克服“五種沖動”、加快實現“五個轉變”,努力把鄉村打造成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
將脫離實際做規劃的沖動轉變為因地制宜謀全局的自覺
規劃是建設和美鄉村的基礎和前提,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千村一面。目前,村莊規劃與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文化業態、生產生活特點等結合不緊密的問題普遍存在,比如分析論證不深入,項目謀劃不精準,設施布局不合理,既沒有很好體現群眾意愿,也沒有著眼鄉村未來進行場景打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美鄉村建設的成效。
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科學規劃,突出功能定位,立足現階段鄉村發展實際,廣泛聽取鄉村干部、專家學者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高標準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特色產業進行整體考慮、科學規劃,確保把群眾意愿和天然因素融入鄉村特有肌理,著力體現村莊物理空間的合理性、公共配套設施的完整性,塑造具有新時代特征的田園村莊新景致。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超越發展階段、不刻意拔高標準,認真學習借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緊扣鄉村地域特色、情感載體、文化符號等差異性,有多少能力就辦多少事,扎實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不斷實現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將大干快上顯政績的沖動轉變為穩扎穩打夯基礎的韌勁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必須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堅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當下,在和美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有的沒有從多層次統籌考慮改水、改路、改電、改氣、改網等基礎工作,只注重“顯”績、忽視“隱”績,只看重“面子”、忽視“里子”,一味追求“看得到”的政績。
要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人為本,從發展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基礎上,從小處著手,從群眾最期盼的事做起,多干打基礎利長遠、花小錢辦大事、惠民生增福祉的事,統籌推進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惠民利民政策,著力破解上學、就醫、養老、出行、就業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公共服務的便利度、群眾生活的舒適度。堅持把鄉村建設與環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深入推進村莊整治和美化建設,緊盯道路兩側、房前屋后、河流溝渠、田間地頭等區域進行全面清理,重點整治亂堆亂放、亂排亂倒、亂搭亂建等行為,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有力有序促進鄉村整潔化、綠色化,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將對標城市建鄉村的沖動轉變為各美其美提品質的措施
和美鄉村建設其目的是順應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新格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高效配置,實現鄉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當前,有的村莊建設不注重保留鄉村鮮活的農味,一味地向城市對標看齊,機械復制城鎮建設的模式,使鄉村失去了鄉土文明固有的精氣神,破壞了鄉村特有的風貌神韻,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要堅持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化元素并舉,突出農村農家農味,不刻意、不隨意模仿城建路子,立足環境條件、民俗風情、文化傳承和歷史脈絡,科學把握村莊分類標準,精準確定村莊類型,分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加強各類建設風貌管控,注重傳統村落和特色民居保護,盡量保持巷道原有布局、保留村莊原有樹木、保存溪流原有生態,就地取“材”、因村施“藝”,喚醒鄉村“沉睡”的豐富資源,讓和美鄉村的文化內涵更具魅力、更有特色。堅持文明之根和精神之美共鑄,圍繞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創新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載體,深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持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積極倡導守望相助、以和為貴的行為規范,大力弘揚孝老愛親、耕讀傳家的道德風尚,不斷提振農民群眾勤勞致富的信心和干勁,真正讓農民群眾在奮斗實干中創造價值,以鄉村社會之“和”推動農民精神之“美”。
將不切實際育產業的沖動轉變為立足地域強特色的本領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內核支撐。當前,有的村片面追求擴大鄉村產業規模,拋開群眾種養習慣、產業基礎來培育發展產業,導致所發展的產業內涵簡單、帶動力不強甚至沒有生命力。
要堅持美村與富村并進,結合立地條件、資源稟賦,深入調研論證,搞清楚有什么、能發展什么,真正找準各自產業發展的定位,防止盲目蠻干,讓鄉村發展有方向、有追求、有奔頭。堅持用工業思維謀劃現代農業,深入持續開展產業賦能行動,以養殖業為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為牽引帶動特色產業價值鏈提升,充分挖掘“土”的資源,持續放大“特”的優勢,不斷提高“產”的效能,培育壯大特色鄉村產業,著力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升級版,推動形成各具風格的特色產業體系。堅持“農康文旅”融合發展,用休閑、康養、生態、文化、創意、體驗等新業態激發鄉土活力,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向深度和廣度進軍,推動鄉村“三產”融合發展。
將一蹴而就見成效的沖動轉變為久久為功促發展的定力
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有的在鄉村建設中抱著“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追求“速戰速決”“立竿見影”,盲目上馬干項目、倉促行動鋪攤子,缺乏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必須謀定而動、善始善終,堅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和美鄉村建設,既看眼前更看長遠,對看準的事情和謀劃好的工作,說了就辦、定了就干、干就干好,以釘釘子精神接續奮斗,確保不跑偏、不走樣、不落空。必須守正創新、久久為功,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穩求好不求快,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以貫之抓落實、一件接著一件抓,決不能“翻燒餅”“換頻道”,確保經得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必須黨建引領、組織保障,緊緊抓住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把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的“主心骨”,把黨員作為鄉村治理的“主力軍”,選優配強基層班子,切實帶好干部隊伍,進一步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合力打一場和美鄉村建設的攻堅戰、漂亮仗。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充分展現廣大鄉村的生動景象,奮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