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記者王曉潔 南婷 周劼人)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技術革命時代,任何企業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溫水里的青蛙”,面臨被革“命”的境遇。面對席卷而來的互聯網浪潮,地產大佬們終于坐不住了。繼萬達做電商、碧桂園淘寶賣房之后,潘石屹也吹響了轉型號角,即將開啟SOHO中國的O2O轉型。害怕成為“老人”的老潘,也要飛上互聯網“新風口”。
轉不轉型,互聯網就在那里
說到潘石屹,人們仿佛就只能想到“房地產”三個字。2014年樓市罕見持續低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互聯網卻一路高歌猛進,阿里巴巴、京東商城、陌陌等相繼在美上市。
對此,潘石屹說,與其嫉妒互聯網“小妖精”,不如與之攜手,把互聯網思維引入企業的發展戰略。
記者眼前的潘石屹,和他掛在墻上多年前的照片并無二致。他抬起胳膊,智能手環顯示他每天睡眠時間約8.5小時。他經常6點起床后去跑十幾公里。這位港交所上市公司的CEO,每天有效工作的時間只有三小時。
和其他的地產大佬不同,潘石屹談起科技比談房地產更帶勁。他說,喜歡看探討人工智能的《奇點臨近》,樂于與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交流,熱愛互聯網“預言帝”凱文·凱利的《技術元素》,他有點煩惱的是,身邊許多人不看這些書,找不到人交流。
“轉不轉型,互聯網就在那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以前SOHO的客戶中有不少煤老板,而如今,互聯網公司占據半壁江山。潘石屹感嘆:“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買房、租房、支付租金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它已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容不得你想不想轉型。”
隨時害怕“死掉”,“割肉”也要求變
提起幼年,潘石屹這一段記憶總是在回放——旱災來臨村民的逃荒、媽媽把小妹妹送給別人、大伯家的孩子得了一場麻疹就突然死去。“一年級的同學,到六年級已病死一半。有一年秋天,有個同學讓我替他向老師請假,他去地里拔谷子,把死去的弟弟包好埋起來。”
從甘肅天水的放羊娃,到廊坊石油管道局的公務員,再到海南炒樓、在北京開發商業地產、創辦SOHO中國,一路走來,童年時的恐懼對他影響至深,他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論證自己的所有設想。
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逝,這幾乎是業界大佬的共識。在潘石屹看來,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轉向效率驅動,未來地產業的發展空間,必將從“賣房子”轉向“盤活房子”。
抱著這樣的想法,2012年,潘石屹帶領團隊開啟了“由售轉租”的轉型。“割肉”后,短期公司營收受到巨大沖擊。陣痛之后,轉型初見成效。
這一次SOHO中國“觸網”,是繼“售轉租”之后的又一變革。老潘面前的考題,依然不簡單。如何應對焦慮?潘石屹選擇思考。他說,自己每天花最多時間做的事,就是思考。
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在西山上干活,干著干著我就歇下來看遠處的火車洞,有人告訴我穿過它就能去陜西、河南、北京、美國……任何想去的地方,只要一想到這,我在這個山溝里就待不住了。”就是上世紀70年代甘肅天水小山溝的一個火車洞,開啟了潘石屹的光榮與夢想。
與許多“高冷”企業家不同,潘石屹實在太好打交道了。他樂于面對媒體,也善于面對公眾。當然,這體現了他的精明,他自己就是SOHO中國的免費代言人。
隨和的另一面,是SOHO中國一貫高調的姿態。他被稱為“中國SOHO之父”,在業內首個提出SOHO概念;第一個對樓盤進行大規模精裝修;第一個在長城腳下打造藝術建筑;第一個提無理由退房……每一個動作,都能掀起風暴。
“小時候父母常說,你笨。但卻培養了我一個特點,謙虛,向別人學習。”潘石屹說。
說起理想主義,上世紀80年代,潘石屹常在磚廠的工地上看流行的啟蒙讀本“走向未來”叢書。他曾在自己寫的一本書中說:“有了理想,我們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現實生活,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點。”
談到潘石屹,就不能不說他的妻子張欣。畢業于劍橋大學、又在高盛工作的“海歸”,張欣的人生經歷與潘石屹迥異。潘石屹坦言:張欣成就了我。
這一次SOHO中國的“觸網”戰略,也是潘石屹與張欣夫妻檔共同深思熟慮的結果。那么,轉型是否足夠務實?能否實現理想?時間將檢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