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萬征地款哪里去了?
日前,本報接到崆峒區四十里鋪鎮二十里鋪村五社群眾反映,稱他們550萬元的征地款去向不明,群眾生活困難,意見很大。5月17日,記者前往二十里鋪村進行調查。
村民要求知情權沿312國道出平涼市區,前行10公里左右便是二十里鋪村。在五社村民趙壽家,村民楊建榮、王祥、謝正和、趙金等10位村民代表,向記者講述了他們對征地款的種種疑惑,渴求知曉事情真相。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五社只有240多人,擁有涇河沿岸上好的水澆地260畝,村民們以糧為生,日子過得還不錯。
1994年以來,平涼電廠建設征地,五社累計被征用土地275.96畝,其他項目建設征地15.62畝,絕大部分是涇河岸邊的水地。幾次征地,二十里鋪村委會共計收取征地款550多萬元。當時,聽到地價高,還能招工,村民們積極性較高,把今后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征地款上。但村民們事后發現,征地款沒能發到手,而村委會大興土木,修村部、建商鋪,村里賬務又不公開,一時傳言很多,村民們憂心忡忡。從1996年開始,五社的群眾便開始上訪。11年來,他們上訪當地各級部門,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相反越積越多,村民們不信任村委會,他們質問:我們的500多萬元征地款哪里去了?
對征地款的處置,村民們們疑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幾次征地,他們均未見到征地協議和合同,地價究竟是多少?二、征地款存放在什么地方,利息是多少?三,征地款都干了些什么,哪里去了?
村委會的陳年舊賬五社群眾反映的問題,引起了崆峒區各有關部門的關注,他們進行了多次調查處理。
1996年11月,針對五社群眾反映的問題,崆峒區(原平涼市)聯合調查組進行了深入調查,區政府以會議紀要的形式,提出了問題的解決辦法,并由四十里鋪鎮工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下發了安置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征地款以社立賬,存入銀行生息,由村上統一管理,實行民主理財,接受群眾監督。動用征地款需經社員大會討論、村委審查,報鎮政府批準方可動用,任何人不得私自動用征地款。征地款所生利息,每年結算一次,全部利息的80%用于解決五社群眾生活問題,20%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一般一年清理一次,當年12月份兌現到位。當時,調查組認為征地款賬目記載清楚,收支符合規定,現金、存折與賬目相符。
這一年,被征地村民拿到了第一筆利息收入,每人400多元。據村民們計算,這10年來,他們累計拿到的利息款人均有4000元左右。2003年,他們再次找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經過爭取,村民們當年平均每人分到征地款4300元。與每畝地數萬元的征地款相比,拿到手的錢顯然與村民們的期望值相去甚遠。2004年,村民們反映的問題得到了四十里鋪鎮政府的重視,他們清查了村上的賬目,向村民們公布了五社收入支出賬目。
在這本向五社村民們公布的賬目上,各項征地款合計是551萬多元,扣除名目龐雜的各項開支,2004年底征地款總結余119萬多元。在收入一欄,有電廠支付的青苗補償費18萬多元,1994年至2004年8月的征地款利息149.6萬元,社內日常收入40.6萬元,商貿樓出售及房租收入176.2萬元。包括征地款在內的各項收入合計高達935萬元。在支出一欄,其中發放給村民的有青苗補償費和征地款利息收入兩項,共計204萬元;修村小學支出100萬元,修村委會支出40.6萬元,商貿樓開發投資112.7萬元,新辦磚廠14.6萬元,砂廠經營活動墊支12.6萬元,修小康屋7.8萬元,村合作基金會入股85萬元,社內日常支出57.7萬元,三社日常活動墊支7.2萬元,各項支出共計達640多萬元。
村民認為是一本假賬對這本公開的賬目,五社村民說:“這是一本在支出上大做手腳的假賬。”村民們說,僅招待費及伙食費支出一項累計3.5萬元之多,其中2001年為6748元,2002年為5308元,2003年為4875元。而1994年起就當五社社長的楊建忠則說,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村民們說,社內日常支出的賬目,實際上是村委會的支出賬目,把這筆賬算在五社頭上,顯然是張冠李戴,掩人耳目。同樣,他們認為,修學校、修村委會辦公樓盡管也很重要,但這是為二十里鋪村5個社全體村民服務,全部用五社的征地款,也明顯不合適。另外,修商貿樓也未經村民同意,砂廠、磚廠的收入也是一本糊涂賬。更為重要的是,許多支出,沒有向村民們出示票據,村民們懷疑這些支出存在虛報的嫌疑,賬目的水分很大。
記者在二十里鋪村委會采訪時,村支書李志祥說,目前的矛盾,是村上辦了公益事業,墊支了五社的征地款,而其他的幾個村沒錢還給五社。四十里鋪鎮下派到村上的干部朱凡峰說,目前區上成立了聯合調查組,正在調查群眾反映的問題。
550多萬元的征地款,加上十多年來的上百萬元的銀行利息,這筆巨額款項事關五社目前79戶300多口人的吃飯生存大事。迄今為止,村民們拿到手中的錢累計不足1萬元。12年了,村民們望眼欲穿,他們苦苦等待!但愿這次崆峒區組織的聯合調查組能給村民們一個滿意的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