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春風撲面來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獲得“全國文明村鎮”殊榮的涇川縣王村鎮,但見這里處處洋溢著文明、和諧、向上的新農村氣象,整潔的村莊,恬靜優美的農家庭院,無聲訴說著新農村環境面貌的巨變;設施齊全的鄉村文化中心,折射出豐富多彩的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樹立文明形象始于班子建設
王村鎮從創建縣級文明鄉鎮開始,歷經市級、省級文明鄉鎮、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直至摘取“全國文明村鎮”桂冠。探究其創建的原動力,王村鎮的領導認為就是以創建為契機,不斷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帶領群眾走向富裕。在王村鎮,最引人注目的是鎮政府對面的政務公開墻,成為老百姓了解政府工作的公示榜。該鎮在民主監督方面也出臺了比較完善的制度,如:黨委書記向黨委成員匯報工作制度,書記、鎮長逢集日接待群眾來訪制度等。這些舉措,催生了以“五位一體”為主的便民服務大廳,黨務、政務公開廣場,農民信息之家和勞務工作站等便民、利民場所。王村鎮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制度措施的出臺,最大的好處就是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由行政性的政府轉變為服務性政府,由群眾有事找政府“上訪”變為干部主動“下訪”,上門為群眾排憂解難。如今,在王村,鎮村干部按業務掛牌上崗,進村入戶為群眾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已成為主要工作。
讓黨員干部樹立為群眾服務的意識,王村鎮可謂亮點頻閃。在王村,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樓,讓全體黨員在紅軍樓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是他們洗禮黨員靈魂的重要舉措。據介紹,這項活動自開展以來,已先后有500多名黨員參與。已有48年黨齡,參加過淮海戰役的老英雄朱守義說,讓鎮上的全體黨員參觀吳煥先烈士展室、在紅軍樓重溫入黨誓詞很有必要,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作為今天的黨員更應該為人民多做些事情,多盡些義務。
追求社會和諧倡導文明新風
王村鎮墩臺村的村支書告訴記者,在他們村,好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偷盜案件,更不要說刑事案件了。農民素質的提高源于鎮政府大力倡導文明新風。為了提升農民素質,鎮上辦了“農民文化技術學校”,修建了能容納500人的培訓教室,每年都制定詳細的“萬人培訓”計劃,推動“科、教、文、衛、法”進村入戶。近年來,王村鎮共舉辦了31期培訓班,有兩萬多人次接受了農村實用技術、法律知識等培訓。
結合農村實際,王村鎮大力弘揚傳統美德,通過“文明農戶”“好媳婦”“好婆婆”等創評活動,引導農民群眾尊老愛幼,爭當文明家庭。鎮上領導說,對每年評選的先進典型,鎮上不但召開表彰大會,還讓先進人物披紅戴花上臺領獎,起到了表揚一個、激勵一方的作用。二十里鋪村的“好媳婦”王存英,結婚十多年從未和公公婆婆紅過臉,問及獲得“好媳婦”的感受,她靦腆地告訴記者:“當了這個先進,說明你的做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人前人后,你就可以自豪地抬起頭!睋榻B,近年來王村鎮評選好婆婆、好媳婦、老有所為先進個人256人次。
兩個建設同步百姓得到實惠
王村鎮以精神文明創建為契機,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據了解,在文明村鎮創建中,王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超過2000萬元。在王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學校,投入最大的也是學校,14所標準化中小學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先后有20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標準化村衛生所建設,讓95%以上的村民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同時還建成了鎮宣傳文化中心、廣播電視傳輸中心,新建了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基站,完成了農電網改造、道路和水利設施建設,真正實現了水、路、電、電話、廣播電視五通。尤其是去年投資340萬元建成全縣“人民最滿意的十大工程”之首王村涇河大橋,不但使王村的鎮域經濟走上了平衡發展之路,而且使涇河北岸的2萬多群眾結束了望河興嘆的歷史。還有生態小康村建設項目的實施,使散居于偏遠山區的村民入住國道沿線集中式小區,讓鄉下人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
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共同進步。在王村鎮,已初步形成了果品、蔬菜、草畜為主導齊頭并舉的經濟格局,目前已建成南塬萬畝優質蘋果基地、川區名優果品間作套種蔬菜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總帶面積達到2.2萬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率先起步,三年前,他們按照“產業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生態奠定基礎,鎮村一體推進”的發展模式興建的墩臺小康文明示范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和樣本。在墩臺村的輻射帶動下,全鎮建起小康住宅261戶。
更主要的是村民的生活方式已悄然發生了變化,一些住進小康屋的村民,精神文明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上地里干活換工作服、進門換拖鞋已不再是新鮮事,家家戶戶的院子干凈整潔。用群眾的話說:就是“道路變寬了,房子亮堂了,院子干凈了,人也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