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符合縣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途徑——
秦安27年來首開“三干會”
本報記者 溫新旭/文 張增祥/圖
在中國,“三干會”似乎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這種廣泛聯系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的工作方式,在上個世紀70年代十分普遍,但伴隨著改革開放后土地承包到戶和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而銷聲匿跡。
2月25日上午,來秦安縣擔任縣委書記一職不到8個月的陳天雄,組織召開了一次有縣、鄉、村三級干部參加的農村暨基層組織建設專題會議。這時,距離1979年秦安縣召開的最后一次“三干會”,時光已過去了整整27年。
當著三級干部的面 幾十萬元獎給帶富能人
2月25日上午8點30分,秦安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專題會議如期舉行。這個有縣、鄉、村三級干部參加的過去叫“三干會”的會議,如果從1979年召開的最后一次算起的話,秦安縣已整整27年沒有再開過了。
在這個千余人參加的大會上,會議首先宣讀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全縣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意見》,之后,對30個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
這個財政一直吃緊的農業小縣的這項舉措令與會者始料不及,尤其當黨員示范戶、雙強型村支書、黨員致富能手將幾十萬元獎金攬入他們的腰包時,不少人表情復雜。
。保睍r許,縣委書記陳天雄開始對到會的1000多名干部說出會議的主旨:在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符合縣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新農村,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提過!焙竺嬉晃秽l村老干部有感而發。
“當年提出新農村建設,不過是一種社會理想和口號,沒有相應的建設指標和衡量標準,F在再次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被賦予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新內涵!标愄煨墼谥v話中說。
一位村干部說,“會議提出的這些問題在電視上天天看,現在看來都會變成真的了”。會場上沒有人走動或交頭接耳,干部們聽得聚精會神。
記者看到,在校園內一樓和二樓的電教室里僅有的800多個位子上坐滿了人。另外,還有將近200人沒地方坐。這些來自鄉村的干部一般煙癮很大,他們蹲在過道或坐在樓梯上,邊抽煙邊聽廣播,或沉思或與他人討論。
聽說要建設新農村 窮村喊“難”、富村想“錢”
會后,記者首先對村上部分干部進行了采訪。雖然縣委書記陳天雄剛剛作完報告,但說到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支書們有的能講出一兩句,有的表示 “不清楚,到村上再好好看”。談到將來村里的打算,支書們反應不一。
“國家確實為我們農民著想了,但說實話,自然條件趕不上去!眲⑵亨l張寨村的韓書記說,村里沒有集體經濟,要發展、要建設,哪里動一動都需要錢,可是現在沒有一點集體積累,老百姓口袋也很空。再說,他們村子都是山洼地,要蓋房子沒有大場地,種地沒有水,運化肥沒有路。記者發現,在一些經濟實力差的村子,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難題,村干部普遍對建設新農村表現出畏難情緒。
王巧蓮是王鋪鄉水灘村的支部書記,也是這個縣僅有的兩名女村支書中的一名,這個村有113戶,570多人,吃的是窖水,300多畝地全是旱地,大部分地種的是小麥,收益一般。他們想從村外2公里處的水源地引水給人飲和搞大棚,卻一直沒有資金,“我們只有再擴大洋芋種植面積,提高經濟效益!彼f。
但在一些強村、富村,村干部信心十足,他們的困擾主要在于缺勞力、缺資金。
“一窮就有一懶!蔽鍫I鄉張塬村支部韓書記認為,“把經濟搞上去了,人們自然就會蓋新房,講究衛生!爆F在最大的問題是錢少、起步難。張塬村從2001年開始就發展冬暖棚,發展到現在有30多畝,有著較好的發展基礎,但是效益要再上臺階就得投資!艾F在,全村1400多人中,勞力不到400人,好多人門一鎖打工去了,村里盡是些婦女娃娃,真正要建設新農村,哪里尋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