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長避短促增收
——秦安縣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紀實
特約記者 陳中校

(配圖:天水在線)
“一年之計在于春”。葉堡鄉川道區,男的搭棚架,女的覆棚膜,日光溫室和小拱棚的建設忙忙碌碌……
秦安縣是農業大縣,山多川少,地理優勢各異,如何才能實現秦安農業可持續發展?該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狠抓春季大好時光,調整經濟結構,按照“以地理優勢定產業、以主導產業定規模”的思路,壓縮高耗低效農作物,擴大節水高效型產業;壓縮傳統農業,擴大“陽光產業”,實現由種植業一統天下的種植型農業向農林物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實現分散粗放式經營向集中連片集約型經營轉變。
宜林則林,宜養則養。葉堡鄉是川區鄉,交通便利,水資源和光熱條件相對優越,該鄉依托地理優勢,蔬菜進川區,養殖入小區,果園上山腰,酸蘋果爬梁頂,優化產業結構,目前已在川區發展日光溫室和小拱棚668座,梁頂栽植酸蘋果60多畝,小區養殖8家。葫蘆河、清水河沿線的安伏、蓮花等鄉鎮的川區1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半山區300畝日光溫室大棚建設、興豐鄉以養雞業為主的養植小區建設,魏店、王鋪、隴城等山區鄉鎮的10萬畝優質洋宇生產基地建設全面鋪開。云山鄉高寒陰濕,大面積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種植達到2萬畝,同時該鄉組織引導,發動群眾外出去掙錢,大搞勞務輸出,今年向外輸出2000多人次,勞務經濟成為全鄉興起的又一大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