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是這樣做大的
———秦安縣下大力氣促農增收紀實
發生在秦安縣的深層律動,始于對分數的深入理解。
分子與分母,這個普通的數學問題,啟發了我省破解“三農”問題的思路。省委書記陸浩說,“擴大分子”,就是要把經濟總量做強;“縮小分母”,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
“秦安,國扶貧困縣,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做好這道特殊的數學運算題呢?”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說,這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抓農業,用現代化理念提升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以工促農,轉移農民,使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跳出農業抓農業,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做大經濟總量
秦安蜜桃,秦安蘋果……提及這些香味撲鼻的秦安水果,不光是秦安人稱道,在隴原乃至華夏大地都頗有名氣。
然而,曾幾何時,這些桃子、蘋果卻成了秦安人的一塊“心病”。經常是果品豐收了,卻銷售不暢,患上了嚴重的“腸梗阻”。有時,農民甚至眼睜睜地看著賣不出去的鮮桃爛在田間地頭。
想讓果品打“時間差”銷售,但貯藏成了大問題。發展了十幾年,秦安縣除了農民一些簡易果窖外,用于冷藏保鮮的現代化氣調庫寥寥無幾。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秦安縣使出最重要的一把“殺手锏”,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在農產品加工、儲運和品牌上做文章,使農業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去年,縣上一口氣引進陜西寶雞、湖北隨州客商投資的兩家萬噸氣調庫。在郭嘉鎮寺咀村,一年就建了5個氣調庫,總量3萬噸。濃郁的果香穿越了時空,也帶給農家小院幾多笑聲。今年春節前,寺咀村村民徐運來將去年剛上市時“藏”下的4000余公斤蘋果賣了,一個“藏”字,他就多掙了5000元。
水果破天荒地在秦安開始了深加工。8月18日,秦安縣安伏工業園區,項目一期總投資1.8億元的秦安長城果汁公司3萬噸濃縮果汁生產線正式投產。“這一項,就能年產濃縮蘋果汁3萬噸,桃汁1.5萬噸,年消化果品原料21萬噸。支付果農果款1.2億元左右,輻射帶動10萬戶果農,戶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縣林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蘋果送上了流水線,拓開了一方天空,解決不了貯藏難題的秦安蜜桃也獲得了新生。
一家家龍頭企業的起跑,一個個市場理念的延伸,使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市場實現了對接,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高效化轉移。目前,秦安縣林果面積達60多萬畝。去年,果椒總產值3.53億元,較上年增長40%,農民人均果椒收入61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
統籌城鄉興農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在推進產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減少農民,富裕農民
秦安,60萬人口,農村人口就有50萬,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壓力可想而知!
“貨郎擔”變遷的故事打開了秦安人的思路。
秦安山禿,水缺,土瘦。長期以來,農民紛紛挑起擔子,走村串巷,“半年莊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飽”,使“秦安貨郎擔”聞名遐邇。
經營小商品業時間久了,秦安許多農民開始放下鋤頭、跳進商海。上世紀未建成的秦安小商品市場及后來陸續新建的輕紡城、鞋帽城等市場,成了他們大展身手的舞臺。在這些市場的輻射下,幾萬農民批發著各類小商品,從當“貨郎擔”的“半農半商”,到棄農坐地經商。
依托小商品市場,近兩年來,不少“貨郎擔”變成的個體工商戶又轉移投資視線,辦起了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涉及鞋帽、地毯、鉛筆等160多個花色品種。
“貨郎擔”的變遷,折射出了這樣一個大道理:秦安,應當依托小商品業,充分發展縣域經濟,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產業集群,讓更多的農民轉移就業。這也是惠農促農、統籌城鄉的題中之義。
沿海發達地方的產業梯度轉移,更是為秦安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秦安縣興國鎮南下關村村民王玉鈴現在像城里人一樣,在離家不遠的一家服裝公司上起了班,“我3月份來的,現在一月能掙800多元”。
改變王玉鈴生活“模子”的這家服裝公司,位于秦安縣何川工業園區,是今年1月深圳一家公司投資1200萬元新建的。眼下,這家公司已招了80多名員工,一線工人一月最高能拿到近2000元。
不只是深圳的公司來了,浙江的、湖北的中小企業也紛紛落戶在秦安縣7家工業園區中。
近年來,秦安縣中小企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全縣GDP的20%左右。這些企業一頭挑著城市,一頭擔起農村,不但為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也成了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渠道,目前有“打工仔”3.4萬人。
轉移農民富農民,打造新型培訓平臺,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走出去,將轉移農民作為富裕農民的根本出路
如果說產業化是將農村勞動力“沿產業鏈轉移”,那么勞務輸出就是勞動力“沿交通線轉移”。但多年發展后,戴著“勞務輸出大縣”帽子的秦安縣發現,農民外出打工,大多還是靠苦力,真正憑技能闖天下的依舊不多。
不是秦安縣沒有培訓機構。給農民傳授本領的有縣職業學校、縣農業機械學校、農廣校,還有縣勞動就業培訓學校等6個培訓機構。
多頭辦學,資源分散,都說培訓農民,可到頭來,一些培訓圖了形勢,走了過場。農民沒技能,便賺不來更多的錢,這反過來影響著勞務經濟的發展。
搭建一個新的有效的農民培訓平臺勢在必行。2007年8月,秦安縣開始將這6個部門的教育培訓資源加以整合,成立了縣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中心。
攥緊了“拳頭”,農民的培訓也上了一個臺階。傳統的“秦安烹飪”專業又開設了,以前只能在掛圖上講解的電子、機械類專業,現在有了新添的設備,吸引了人們的腳步。去年,秦安縣有5090人通過培訓獲得了技能。
有了一技之長的農民工,除了走俏大江南北,收入更高外,今年,秦安縣還有500多名農民遠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尼泊爾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淘起了金。
秦安縣還“筑巢引歸雁”,積極鼓勵1.9萬名農民工返鄉創業,當起了大小老板,在解決經濟發展急需的人才、資金、技術問題的同時,也使1.8萬人就業。
目前,打工一年給秦安掙回來了3.5億元,勞務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多。去年,秦安縣有14萬人次出外打工,有組織輸轉的有4.87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