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四輪驅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綜述之二
商貿帶動 非公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特約記者馮喜成
如今,當你來到秦安,你會被一座座富有時代氣息和完備服務功能的商場所吸引。徜徉于各大批發市場、購物超市和社區市場,琳瑯滿目的商品、紅火交易的場面會使你流連忘返。你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秦安城鄉處處涌動著滾滾的商潮。
素有“旱碼頭”之稱的秦安縣,商貿流通歷來活躍,現已成為西北地區頗具規模的小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30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培育建設市場作為搞活商貿流通、繁榮城鄉經濟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效。聞名遐邇的興國小商品市場經過兩次擴改建后,規模、檔次得到較大擴容和提升。在該市場的帶動下,輕紡商城、果品批發等專業市場相繼建成,五洲、家福樂等大型購物超市落戶秦安,西川木材、云山農貿等鄉村特色市場和北壇、鳳山等社區市場建設有了較大發展。目前,全縣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場為龍頭、城區各大專業市場為主體、鄉鎮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市場格局,各類市場達到41個,市場建設總投資2.42億元,占地面積557.33畝,市場年成交額6.5億元。
建一處市場,活一方經濟,富一片群眾。市場的繁榮,帶動促進了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到5337戶,注冊資金2.21億元,從業人員4.6萬人,并依托市場間接解決了5.7萬多人的就業問題,非公經濟已占全縣經濟總量的50.1%。2007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98億元,是1978年0.31億元的27倍。而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商貿流通業所占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91%。商貿流通業已成為秦安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安置勞動力的重要渠道、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在組團外出考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建設商貿城”的宏偉目標,緊抓“商貿立縣”戰略不放松,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力建設商貿大縣!
縣上制定出臺了《鼓勵支持商貿流通業發展優惠政策》和《市場建設與管理優惠辦法》,為招商引資和發展商貿業創造了寬松環境。今年7月,隆重召開全縣招商大會,組建成立了新疆、青海、西藏、寧夏等秦安商會,商貿流通的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為了加快構建倉儲配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體系,該縣今年擬引資2.8億元,在西川新城區規劃建設一處占地245畝的“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該項目的建成運營后,將會帶動和促進秦安商貿業的二次騰飛。
商貿旺,工業興。秦安商貿經濟的繁榮興旺,有力地帶動和推進了縣域工業的快速發展。該縣堅持走工貿聯動的路子,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依托小商品市場和特色產業,扶持發展小商品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走“前店后廠”式的經營路子,所產產品涉及鞋帽、地毯、鉛筆、紙箱、淀粉、果汁等160多個花色品種,地產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這些企業一頭挑著城市,一頭擔著農民,不僅為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也成了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渠道。近五年,該縣中小企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全縣GDP的20%左右。2007年,全縣中小企業總數達3930人,從業人員33900人,完成企業總產值13.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7億元,增加值2.4億元,實現營業性收入12.4億元,創出口交貨值780萬元,上繳稅金4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