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讓秦安馮溝村發生巨變:生活富裕了,過年的方式也改變了
村民們駕著私家車走親訪友

又是一年春節到,今年更比去年強。正月初五,記者走進秦安縣蓮花鎮馮溝村時看到,潔白的文化宣傳墻上,新農村的科普知識、婚育新風、政策法規通過漫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街道兩邊,時不時從私家車里傳出的笑聲將一種幸福感在不知不覺中傳遞。顯然,新農村建設不但讓該村變得更加漂亮,而且也使村民的觀念意識不斷更新,富裕起來的馮溝村村民正在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過春節。
走親訪友 轎車代替摩托
秦安縣蓮花鎮馮溝村地處聞名遐邇的大地灣東部幾公里處,共有1055戶、5029口人。當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該村采訪,放眼望去,整個村莊在南北兩山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恬靜而又靈動。
在村西口,村民馮栓兒正在大院前清洗著自家的奇瑞QQ小轎車。說起愛車,馮栓兒頓時眉飛色舞,“以前,村里道路坑洼不平,別說轎車,就是騎摩托車都能把人的屁股顛開花。現在好了,你看看筆直的公路直通家門口,今年買了輛轎車過年,生活便捷了許多。”
春節期間,自駕車出行,成為馮溝村的新景觀,許多農民開著私家車走親訪友。住在村子中部的馮全喜既是果品經紀人,又是種果大戶,今年春節前,他買回了歷年春節中最貴的“年貨”:一輛價值近10萬元的“現代”牌轎車。他感慨地說:“如今的農村是一年一個樣,二十多年前,村民走親訪友靠步行,十幾年前,村民間普及了自行車,近幾年又更新換代變成‘電驢子’。真沒想到,如今咱農民也有了自己的小轎車。”
看著村民一家家由解決溫飽逐漸走向富裕,在該村村委會任職已13年的村支書馮根穩心里比蜜還甜。他說:“10多年前,由于道路不通,村里種植的農副產品送不出去,外面的農資化肥也運不進來,嚴重制約了該村的發展。2005年,村里實施‘村村通’工程,將全村7公里鄉間道路全部硬化后,全村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09年,該村人均收入由10年前的100余元增加到6000余元,2010年又增至上萬元。據初步估算,去年全村收入逾10萬元的家庭超過總戶數的20%,另有40%的農戶去年蘋果收入在5萬元以上。村民富裕了,村里的私家車一下子增至80余輛,而‘電驢子’、農用車基本已經普及。”
生活富裕 小伙娶媳不愁
村民馮正和家在全村來說屬中上家庭,今年家庭總收入近10萬元。采訪當天,記者來到他家時,一家四口正歡歡喜喜過大年。
這是個令人羨慕的農家小屋。家里不亞于城里人的高檔擺設頗具時尚色彩,雕功細膩的窗欞窗花將房屋裝扮得古色古香。談起自家發生的巨變,馮正和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20年前,由于村里貧窮落后,壓根沒有人愿意把自家姑娘嫁到我們村來,致使這里的光棍越來越多。兒子出生后,我和他媽在高興之余,曾對他以后的成家立業充滿擔憂。時至今日,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村里富裕后,周邊村子的姑娘都想方設法地往馮溝村嫁,我的兒子現在再也不愁娶媳婦了!”
該村婦女主任馮紅梅告訴記者,村民富了腦子也就活了。在幾年前,這里的小伙要找個稱心如意的媳婦很困難,其根源就是貧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民的婚嫁觀念也發生了改觀。現如今,不但這里的小伙不愁娶,姑娘出嫁時也只象征性地向男方要一兩萬元的彩禮錢,有的人家陪嫁的嫁妝還比彩禮高,其原因是村民覺得,以前家里窮,沒有掙錢門路,都想著靠女兒出嫁“大賺”一把。現在,只要孩子們幸福,彩禮的多少已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事兒。
山村巨變 年貨逆向回城
大年初五,在老家過完年準備回城的馮先生,正拎著幾大包年貨要帶回自己城里的家。像這樣從老家帶年貨回城里的情形,在馮先生的印象中似乎是從來沒有過的。
據他講,過去由于農村生活困難,每逢過年,馮先生都要大包小包帶著一大堆年貨回老家,讓父母過一個富足的春節。而今年,不僅父母的收入多了,兄弟姐妹也是家家富足有余,置辦的年貨也是往年沒法比的。年貨多得用不了,父母給裝了兩大包,讓他帶回城去慢慢享用。
村支書馮根穩認為,年貨逆向回流,彰顯的是收入增長給農村帶來的可喜變化。而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農村物質生活水平,更有生活方式的轉變。今年春節拜年,家家戶戶電話問候聲、手機短信聲此起彼伏,道個祝福舉手投足間就完成了。
文/圖 本報記者 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