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迎接黨代會 巡禮新成就(農業農村篇)
金色田野譜華章

初秋時節,廣袤的秦安大地上生機勃勃。菜地里,黃瓜番茄惹人眼饞;果園里,蘋果桃子掛滿枝頭。千戶梁上,葫蘆河岸邊,到處是田成方、林成網、糧滿倉、菜飄香,田野生機盎然,百姓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經過又一個五年的發展,秦安農業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業效益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近年來,秦安縣緊緊圍繞"穩糧強果促牧、發展特色農業"的農業農村工作思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政策實、市場好、人努力,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出近年少有好勢頭,"十一五"規劃各項預期目標順利實現。

農業產業培育好,農民收入大提高。秦安縣屬隴中黃土高原西部梁峁溝壑區,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在農業產業發展中,該縣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依托特色產業和品牌優勢,積極培育以農畜產品加工、貯藏運銷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加快養殖小區、養殖專業村建設步伐,積極發展蔬菜、馬鈴薯等區域性優勢產業。2010年,完成全膜玉米、馬鈴薯種植25.92萬畝,完成秋覆膜3.19萬畝;新建優質果椒基地6.15萬畝,更新改造老果園5萬畝,果實套袋5.16億個;建設果品貯藏庫23個,新增貯量7.2萬噸;天水冠源農產品出口加工等一批“農”字號企業建設進展良好;新發展規模養殖戶210戶、家庭養殖場12個,新增養殖專業村11個;新建日光溫室100畝,新建塑料大棚1000畝,累計達到6000畝,全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達到2.2萬畝;建成千噸級種薯貯藏窖2個、一級脫毒種薯良繁田2000畝、二級種薯擴繁基地2萬畝,全縣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了40%。農民人均純收入2930元,比“十五”末凈增1392元。

基礎設施投入多,農村面貌變化大。隨著新農村建設全面鋪開,"十一五"期間,農村公路通行能力顯著提高,完成通鄉油路8條163公里、農村通達通暢工程297條758公里,428個行政村基本實現通達,95個行政村實現通暢,全縣等級公路總里程達到1464公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和小水利工程42處,解決了16.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新修梯田11萬畝,治理小流域177平方公里,整理土地2.2萬畝,建成沼氣池15766口。新建、改造農電線路425公里,全縣移動信號覆蓋率達98.8%,農村通電話率達到100%。

社會事業發展快,農村和諧態勢穩。秦安縣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嚴格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各項政策,發放中小學“兩免一補”資金2492萬元;實施了興國中學搬遷等48所中小學校改造、重建項目,教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大力加強城鄉衛生基礎設施和醫療隊伍建設,建成了縣醫院綜合住院樓、中醫院門診綜合樓工程,完成了蓮花、五營、古城等8個衛生院項目建設;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化報銷手續,規范報銷程序,參合農民達到55.8萬人,參合率97.3%,補償參合農民49.1萬人(次)、4832.7萬元,參合農民受益面達77.62%,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社會保障體系全,民生得到實惠多。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市低保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農村低保覆蓋面達1.8萬戶6.7萬人。認真落實就業優惠政策,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965萬元,城鎮新增就業56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全面推行農村居民公共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工作,兌付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資金7725萬元,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經費7652萬元,為31.6萬人次農村參合患者報銷醫藥費5805.14萬元,發放城鄉醫療救助金1148萬元、廉租住房租賃補貼798萬元、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303.92萬元。改造農村危舊房3000戶,建成廉租住房1.5萬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432元,凈增9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2930元,凈增488元。妥善安排城鄉困難群眾和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加大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力度,強化市場秩序整頓和規范工作,高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社會大局保持了和諧穩定,群眾真真實實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