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歲月如梭,轉眼接近年末歲首,讓我們用鏡頭和筆回放2011年秦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精彩片斷和靚麗剪影,展示重點工作、特色亮點,回眸取得的可喜成績。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秦安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項目和科技為支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目的,深入實施“11132”發展戰略,繼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縣域工業、文化旅游、商貿流通四大產業,加強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幸福新秦安。
秦安旱作農業模式:糧食增產增收新建園優勢崛起

“秦安‘梯田+全膜+特色產業(林果業)+節灌 +路網’的旱作農業模式,通俗地講,就是首先在淺山干旱區山坡地片帶式大修梯田,在山頂修造大型集雨場,建設集雨節灌水窖;其次實施沃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地里需要什么肥料就施什么肥料。再次,搶墑全膜覆蓋種植;同時還實施果樹種植和玉米、黃豆間作套種。在幼樹生長期間玉米、黃豆套種,兩種作物營養互補相互促進,種糧種樹兩不誤,幼樹4年后不間作套種就變成了規模基地果園,利用節水灌溉旱勞保收。”在深入基層采訪旱作農業前,縣農業局主要負責人向記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道。

時近隆冬,走進秦安縣千戶鄉四坪村, 一座座嶄新漂亮的紅磚瓦房在明麗的陽光下格外醒目,白粉刷過的院墻盡顯整潔美觀,新修的朱漆門庭威武氣派,新貼的潔白瓷磚時尚大方,家家戶戶一派繁榮興旺、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沿著一條新硬化的平直水泥路,我們來到了村民穆軍強的家里。串掛在屋檐下的玉米金燦燦的,像是在向前來采訪的記者示意問好,更像是在“炫耀”主人生活的富足和日子的紅火。正在為三間敞亮廂房安裝門窗玻璃的村民穆軍強聽說了我們的來意,馬上停下手中的活,把我們讓到了上房客廳里。隨即端上來一盤炒熟的豆子,說:“這是我們在覆膜玉米的行道里套種的,你們吃吧,可香哩。”

提起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時,穆軍強豎起了大拇指,并頗有感慨地說:“過去種一年地,再怎么努力,每畝至多也就收入1000元,遇上天旱有時幾乎絕收。現在推廣種植旱作農業,每畝收入少說也是以前的三倍。”旱作農業已成為當地老百姓最看好的一條致富之路。

秦安縣人多地少,干旱少雨,屬典型的旱作雨養農業區,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旱災凍災頻繁發生,嚴重制約著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總結經驗,因勢利導,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走出了一條“修梯田、治流域、鋪全膜、打水窖、栽果樹、調結構、靠科技、求發展”的旱作農業新路子,大大提高了農業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

從2007年起該縣先后在王尹鄉南山流域、姚溝流域,千戶鄉四坪流域、興豐鄉燕灣流域和王鋪鄉郭岔流域按照“梯田+全膜+特色產業(林果業)+節灌 +路網”五位一體的模式,通過整合農業項目,實行整流域片帶式開發治理,梯田實施到哪里,全膜覆到哪里,果園建設到哪里;路網開通到哪里,渠系配套到哪里,行道綠化到哪里。據了解,從2007年至2010年底,全縣共完成全膜覆蓋57.52萬畝,平均畝增糧156.9公斤,增幅28%,總增糧食達到9.03萬噸,今年完成全膜覆蓋20.48萬畝。在連年受旱的情況下,秦安縣糧食總產不斷創出歷史新高,兩次被農業部授予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記者和前來串門的村民們談及近年來全膜玉米的收益時,該村村支書張愛民在行地說:“這幾年全膜玉米成了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不但玉米收成效益不錯,果園也漸漸地建成了,上了規模。這一切,完全得益于梯田+全膜+特色產業(林果業)+節灌 +路網的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它既符合淺山干旱山區實際,又節約資源,還能增收。”

發展現代農業,農田基本建設是中心環節。秦安縣以整地改土為基礎,建設土壤“水庫”的舉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深入馬河流域旱作農業示范點采訪時,王尹鄉黨委書記王明說,王尹鄉姚溝流域旱作農業示范點堅持梯田建設與產業調整、全膜玉米雙壟溝播種植、測土配方示范相結合,今年在新修梯田內發展優質示范園,套種全膜玉米,新建集雨場,區域內布設集雨節灌水窖,形成了路成網、田成方、林成片的格局,目前,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

今年,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旱作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專門成立工作組,實行領導包片、技術人員包點的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為農民提供全程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同時,積極采取政策引導、物資直補、技術指導等有效措施,有效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廣大群眾紛紛在原本肥沃卻產出效益低的耕地里大力進行旱作農業項目的實施和相關種植技術的推廣,真正解決了低溫干旱的問題,也編織了一幅助農致富的增收圖。今年全縣已完成秋覆膜3.05萬畝,完成小麥全膜覆土穴播2.03萬畝。

采訪快要結束時,穆軍強妻子鞏芳萍端上一盤熱氣騰騰的玉米面饅頭,招呼我們說:這是今年的新玉米面做的,你們嘗嘗,甜的很。玉米面現在的稀罕著呢,價高不說,還難找。吃著酥軟絢黃的玉米饅頭,談著津津有味的農事,笑聲不斷,心情舒暢。記者深切感受到,“梯田+全膜+特色產業(林果業)+節灌 +路網”的旱作農業模式模式,為干旱山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探索出了經驗和方法,為全縣帶來了巨大效益,已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和贊同,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是五谷豐登的嶄新面貌,讓人不得不感嘆黨的政策為秦安大地帶來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