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歲月如梭,轉眼接近年末歲首,讓我們用鏡頭和筆回放2011年秦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精彩片斷和靚麗剪影,展示重點工作、特色亮點,回眸取得的可喜成績。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秦安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項目和科技為支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目的,深入實施“11132”發展戰略,繼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縣域工業、文化旅游、商貿流通四大產業,加強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幸福新秦安。
秦安:科技創新“給力”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以前給果樹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靠感覺,果子豐收了,但腰包鼓不起來,現在我們只靠科學技術,用科技套袋,用科技打藥,用科技修剪,收入可觀”。這是秦安縣果農盤點一年來的收成時熱議的話題。
翻開秦安縣的科技光榮冊,一張張“名片”躍然紙上:“全國科技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天水市科技進步獎”、“甘肅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試點縣”、“全國科技特派員先進集體”……
與之呼應的,是一連串印證秦安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數據,無不向人們展示著科技創新的力量:2011年,全縣多項經濟指標又刷新歷史記錄,經濟運行勢頭良好,1-11月份,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累計完成1.5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8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9%、43%和36.5%。
今年以來,秦安縣科技工作以“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基地化、優勢產業品牌化”為目標,以實施科技項目為載體,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中心,突出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工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全縣經濟健康發展。

科技之花“遍地開”
為了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科技部門成立了秦安縣柴家山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王窯優質花椒科技示范基地、安伏萬畝無公害優質花椒科技示范基地、韓灣低產椒園改造技術示范基地、硬灣標準化優質花椒示范基地、天水盛源商貿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基地。柴家山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成標準化優質桃基地面積10000畝,引進栽植新品種76個,山地日光溫室40座,桃優良品種繁育區60畝,建成畝本園20畝,可泉山雞養殖基地1處,農家樂休閑娛樂場3處;王窯優質花椒科技示范基地建立花椒優質品種示范園2個150畝,標準化優質花椒示范園3個1154畝,帶動發展標準化優質椒園6580畝;安伏萬畝無公害優質花椒科技示范基地以安伏、安川、楊寺、溝門、大坪、龔川等10個重點示范村,發展示范戶250戶,開展新品種引進、標準化豐產栽培、土肥水無公害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試驗示范,示范面積1200畝;韓灣低產椒園改造技術示范基地示范測土配方施肥、穴貯肥水豐產栽培、整形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低產椒園改造等技術,建成平衡施肥示范園567畝,椒園覆黑膜、白膜示范園1670畝,葉面噴施植物微肥示范園287畝,整形修剪技術示范園1150畝,花椒防凍保果技術示范園2100畝;硬灣標準化優質花椒示范基地開展了碧護防凍技術、趙氏壯根素噴施、水楊酸噴施、植物有機肥等技術試驗,共設立試驗區10個,試驗面積500畝;天水盛源商貿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優質無公害花椒基地2600畝,簽訂訂單農戶7200多戶,帶動無公害種植面積1.6萬畝。

科技成果“大豐收”
今年共實施“秦安白脆引進‘西甜1號’設施栽培示范”、“秦安縣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示范”等省、市、縣所列項目20項,其中9項科技成果通過市級鑒定,達國內、省內先進水平。推薦2011年部分科技項目參與市科技進步獎評審,7項科技成果獲2011年度天水市科技進步獎。秦安縣生產力促進中心正式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取得認證證書,這在全縣的事業單位尚屬首家。經市科技局推薦和省科技廳組織專家評審,認定秦安縣生產力促進中心為第一批省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全省8家省級示范中心中唯一一縣級生產力促進中心,此次認證,是生產力促進中心業務開展的新的里程碑,也標志著中心的工作邁上了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軌道,中心將在服務基層科技、服務產業發展、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充分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在項目實施中,進行科技試驗13項、引進新品種5個,建成不同類型的科技示范基地6處,申報專利3項,專利授權1項,發表論文6篇,取得科技成果5項,編印資料15種12.8萬冊,培訓椒農3.3萬人(次),超額完成了項目任務指標,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由國家科技部、財政部批準實施的重大科技專項——《秦安縣優質花椒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及產業化開發》通過驗收,該項目實施以來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花椒優質科技示范園,示范帶動花椒產業化基地的建設,運用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使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精細管理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單一產品向高檔化綜合產品轉變,通過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和專業市場,進一步加快新品種的引進與研發,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與應用,使新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進程加快,實現本縣的花椒支柱產業生產上規模、管理上檔次、效益上臺階。

科技特派員“城鄉跑”
民以食為天,如何給農業安裝上科技的翅膀,這是該縣領導層挖空心思想要做好的事。今年以來,該縣聘請了甘肅省農業大學、天水市果樹研究所、天水師范學院知名專家學者及縣內技術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專業人才60余人,成立了柴家山桃專家大院、安伏楊寺花椒專家大院、蓮花馮溝蘋果專家大院,提供了農業科技專家在田間地頭、龍頭企業、產業帶上工作、科研、實驗、示范的場所。專家大院根據市場和農民需要,按照“聘一位專家,建一個科技大院,辦一所培訓學校,轉化一批科技成果”的總體要求,形成了“專家+龍頭企業+農戶”、“專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戶”及“專家+專業協會+農戶”等發展模式。科技專家大院作為科技服務的新形式,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林果產業發展上很好地發揮了“助推器”的作用。全縣129名科技特派員已建立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 14個,與農戶建立利益共同體18個,引進新品種10多個,推廣新技術15項,示范面積達3.4萬畝。

科技項目“熱”啟動
秦安縣科技工作圍繞特色產業綜合開發和工業發展中的技術需求,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優勢力量,積極策劃包裝、篩選推薦了秦安縣中小企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秦安縣果品產業鏈延伸集成技術示范等18個科技項目,上報省、市,爭取立項。至目前,秦安縣中小企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已被科技部立項,爭取項目經費70萬元,實現了全市縣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爭取國家創新基金項目零的突破;秦安縣科技特派員團隊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干旱與半干旱山區“七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研究與示范兩個項目被省上立項,爭取項目經費15萬元;設施毛桃新品種豐產技術、秦安縣綠色花椒示范基地建設、秦安縣果品產業鏈延伸集成技術示范、科技產業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等四個項目被市局立項,爭取項目經費15萬元,累計已爭取項目8項,爭取經費1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