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競飛新農村
——秦安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速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堅強有力的村級黨組織,需要一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頭雁”來“領飛”。秦安縣針對部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基礎薄弱、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以增強村黨組織引領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為根本,選賢任能,筑強堡壘,持續實施“龍頭、基礎、先鋒、樣板、民心、保障”六大工程,全面促進了農村黨建工作的發展。

舉龍頭,夯基礎,讓“能人黨員”冒出來
“鄉黨委多次聯系我回村競選,帶領大伙致富,沒想到黨員群眾信任我,選舉我為村支書,讓我當這個‘家’。”五營鄉敦厚村開辦建筑公司的黨員趙安吉感慨地說。
趙安吉的感慨,緣于該縣在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中全面推行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制度。結合村“兩委”換屆,制定了《秦安縣村干部規范化管理辦法(試行)》,并選派了25名年輕黨員干部到后進村和貧困村任職,對34個后進村開展了公選村黨支部書記工作。采取抓班子建設、抓制度建設、抓教育引導、抓綜合治理、抓經濟發展的“五抓”措施,對89個后進村進行了集中整頓。
選準一個人,激活一個村。秦安縣本著請賢返鄉、能人治村的理念,把農村鄉土人才、返鄉青年、復退軍人、在外創業人員和大學生村官中的黨員納入選人視野,請賢選優,讓“能人黨員”冒出來,為村級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樹先鋒,立樣板,讓“渙散班子”強起來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支書”。秦安縣探索實踐、深入推進“中心村中建總支、產業鏈上建支部”工作,建立農村黨總支34個,產業黨支部12個,普遍開展了“四議三雙”活動,共決策事項426項,村兩委班子承諾2338件,農村黨員承諾28187件。通過強化黨組織、黨員、人才、資源、責任“五個對接”,示范引導,輻射帶動,推進了城鄉黨建一體化,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整體提升了全縣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水平。
蓮花鎮馮溝村是秦安縣大型蘋果種植基地之一,有1018戶村民、5300口人,種植蘋果4200多畝,預計產量2300多萬斤,均價每斤3.8元,總收入8000萬元左右。該村支部書記馮根穩喜不自禁地說:“跟著政府走,走的是致富路。我縣大力推廣‘家長學校’管理機制,探索出的‘小手拉大手’、‘遠教+專家大院+專業協會’等學用模式,加強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和學用工作,增強了學用效果。我村黨員個個都是務果園的高手,經過對一些老果園改造、新品種引進、果農技術培訓后,質量和產量明顯提高,蘋果個大,色鮮,味香。外地客商相互競價訂購我們的蘋果。”

建機制,重獎補,讓“在家領導”樂起來
秦安縣堅持落實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測評制度和縣級領導包鄉駐村、縣直部門聯村幫扶、農技干部科技扶村、組工干部聯村樹點的黨建聯系點制度,全面實行村干部養老保險辦理、離任生活補貼、優秀重獎等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并落實優秀黨員獎勵、困難黨員救助、村干部重獎、黨員科技項目貼息貸款、鄉村干部培訓、村級陣地建設補助等六個專項基金,調動了黨員干部工作和生產生活的積極性。
隴城鎮鳳尾村村支書馮存福是一位公選的多年老支書,從1998年起,在他的帶領下,該村修建了一座100多萬元的鳳尾小學三層教學樓,為全村孤寡老人修建了五保家園,建立了村級文化陣地,并對全村各個巷道進行了水泥硬化,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全村面貌煥然一新。他本人先后或得“全縣優秀村干部”、“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村支書”等稱號,被選為市、縣人大代表。“我每年能領到8000多元的‘工資’,加上其他的補助和獎勵,比一個打工的人掙得多。在我60歲以后,黨和國家也會發給我養老保險金。我們的后顧之憂解決了,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強基固本,服務群眾。”在秦安,像馮存福一樣的村支書還有很多。
頭雁展翅搏風雨,群雁高飛競輝煌。秦安縣強化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的“頭雁工程”,產生了良好的“雁陣效應”。如今,在秦安428名“領頭雁”的帶領下,一個個“雁陣”轟轟烈烈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推動著全縣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