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推動和促進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縱深開展,努力營造“三農”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秦安縣委宣傳部、縣委農工部組織縣內新聞媒體開展了“春訪三農”宣傳報道活動。重點圍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發展旱作農業;提升林果、蔬菜、畜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進行深入采訪,廣泛宣傳。
秦安:層層梯田展畫卷

三月的秦安農村,大地鋪錦。走在鄉村間,放眼望去,一架架山坡上魚鱗坑鱗次櫛比,層層梯田錯落有致,排排全膜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在云山鄉高黨梁梯田示范點,高黨村村民高小強情緒激昂地對我們說:“感謝黨,感謝政府!經過機修梯田,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現在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糧食產量增加了,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生活一年比一年富強起來了。”
高黨梁示范點位于試點工程中部,涉及云山鄉的高黨、潘河、張溝、徐張四村,按秦安縣旱作農業發展模式進行措施配套,共設計梯田3800畝,果園2200畝,水保林100畝,田間道路28公里,截排水溝35公里,集雨場6300平方米,水窖53眼。截至目前完成梯田面積3000畝,田間道路20公里,截排水溝23公里,臺階式雨水集蓄工程已完工。王鋪鄉采取集中連片的方式,在崔岔、馮堡兩村規劃機修梯田1000畝,目前已完成800畝。

近年來,秦安縣把梯田工程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這一核心任務,組織引導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做“土”文章、發“樹”財,在修梯田、興產業、惠民生中創先爭優,建功立業。
突出科學規劃,在集中連片規模治理上求發展。依據縣情實際,規劃整合項目,專門制定了全縣梯田建設總體規劃,與縣域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銜接,注重頂端設計,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將梯田建設與旱作農業技術、林果產業發展、區域生態治理緊密結合,實行整村、整鄉、整流域分步實施,推進了規模化治理和片帶式開發。特別是2009年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堅持“集中連片,規模建設”的原則,近三年新修梯田10.2萬畝,其中連片規模在萬畝以上示范點3個,5000畝以上示范點4個,1000畝以上示范點9個。已建成10個梯田化鄉鎮,306個梯田化村,梯田化程度達到79%。

突出項目統籌,在整合資源完善配套上求實效。將相關部門支農惠農項目資源有效整合,建立“行政推動、部門聯動、項目帶動、利益驅動”的組織管理機制,把水利、發改、財政、國土、林業、交通、扶貧等部門的集雨節灌、口糧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果椒建園、造林綠化、測土配肥、舍飼養殖、整村推進、通達通暢工程等項目進行整合,配套到梯田工程實施區,梯田搭臺,產業唱戲,推進了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2011年,整合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建設項目資金750萬元,在項目區新修梯田2.1萬畝,修建集雨場1.5萬平方米,配套水窖90眼、蓄水池10座,硬化、沙化道路22公里,種植全膜玉米2.5萬畝,植苗建園1萬畝,形成了“梯田+全膜+林果+節灌+路網”旱作農業發展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梯田的產出效率和效益。

突出產業開發,在擴量提質增效富民上求突破。按照耕地梯田化、果樹產業化、管理科學化、設施配套化和整流域生態化的“五化”發展思路,近三年依托梯田建設,實施了“三個五”工程,即新建林果基地5萬畝,改造老果園5萬畝,完成果實套袋5億個,引進推廣了新紅星系列、紅富士系列等新型品種,大力推廣梯田果樹栽培技術,基本實現新修梯田果園化,果品品質優質化。到2011年底全縣建成蘋果園面積47.7萬畝,桃園面積8.48萬畝,花椒面積20.35萬畝。林果千畝村達到38個,專業村達到64個,建成日光溫室油桃棚417座。2011年全縣果椒總產量38.14萬噸,果椒總收入12.2億元,人均21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4%。全縣已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40平方公里,興修梯田83萬畝,依托梯田工程建成蜜桃、蘋果、花椒為主的山地果園76萬畝,成功走出了“修梯田、集雨水,調結構、興果業,保民生、促增收”的綜合農業發展路子。梯田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搖錢樹”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聚寶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