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集中展示近年來秦安縣公民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年初縣文明委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二屆道德模范的推薦評選工作。活動開展以來,全縣各鄉鎮、縣直各牽頭單位和廣大群眾共提名推薦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和見義勇為五類人選44名,經過事跡初審、組織評委投票、征求相關部門意見,確定15名同志為秦安縣第二屆道德模范候選人,現將這15名同志的事跡陸續進行展播,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和廣大群眾的意見。
【秦安縣第二屆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展播】之七:
清水河邊的好人
——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趙新文

在五營鄉趙宋村,有一位熱心照顧鰥寡孤獨老人、幫助失學兒童,為公益事業捐款、捐物的人,他就是現年40歲的趙新文,知道他的人都稱他為新時代的活雷鋒。

趙新文為秦安縣五營鄉中心小學教師,從小養成勇挑重擔、自強不息、戰勝挫折的精神,擁有一顆真誠而善良的心。從事教育工作22年來,始終以“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人生信條,從每件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用心做事業,用愛做教育。

有一次,他聽說村里居民中有一戶孩子不讓老人住在家里,還經常說一些冷嘲熱諷的話,一家人關系特別緊張。趙新文聽后,直奔這戶人家里了解情況,并且不厭其煩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給孩子曉以大義,講孝敬老人的道理,還苦口婆心給孩子說老人生活的難處,終于孩子和老人和解,現在他們一家生活很和睦。

他家的鄰居中有一位鰥寡孤獨、體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無論春、夏、秋、冬,每天放學后,他經常為老人買菜、做飯、洗衣服、為老人擦洗身子。在平時接觸中,趙新文發現,老人一個人在家悶得慌,他就經常到老人家去和他談談心,陪他一起聊天,幫助他消愁解悶,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2009年12月這位老人去世。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常人看來,照顧癱瘓的人是一件又臟又累的事,有的親人都不愿意去做,更何況是一個跟自己非親非故的人。

趙新文,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卻做到了,他用仁慈、博愛和毅力譜寫了一曲愛心頌歌,豎起了一座人間豐碑。他經常說:“都是鄰居,老人孤身一人,行動不便不能自理,身邊無人照顧,幫人幫到底,苦點、累點沒什么。”

村里村外人說:“新文真能行,別人辦不到的他辦到了,真是積善行德,造福子孫啊!”

教學研討
生活中的趙新文樂觀向上,以豁達的胸懷迎接每一天。他每天早晨總是第一個跨進校園,在學校院落瞧瞧看看,發現哪里有垃圾就去清理,亂涂亂劃的墻壁他去擦洗,為學校花園澆水、施肥、修剪,現如今,學校花園里蜂圍蝶陣,百花爭艷。他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感化學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顧家中的困難,向災區捐款1000元。后來他又通過特殊黨費向災區又一次捐款一百一十元。熟悉趙新文的人都知道,他家里的生活很艱難。父母親常年臥病在床,一家人里僅靠他的工資生活。正如大家所說:“趙新文的孩子正在上學,捐了一千多元了,我們還等什么呢?” 當時在由于趙新文的帶頭模范作用,引起了五營鄉各界向災區捐款的熱烈場景。當別人問起他時,他卻說,“我雖然家里急需要用錢,但是與災區人民比起來,我們比他們幸福多了,而災區的人民連飯都吃不上。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災區人民會很快渡過難關!”趙新文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參加工作22多年來,每年的捐資助學活動中,他總是積極主動,帶頭捐款,幫扶那些困難的學生,為他們繳納學費,送衣服、送吃的。

家訪
工作中,趙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時刻感動著別人,溫暖著別人,影響著別人。

“趙老師,來幫一下!”
“趙老師,來,快點來!”
“趙老師,力氣活,幫一下!”······

采訪秦安縣政府教育督學原五營中心小學校長魏聚榮
這樣的聲音在單位里每天此起彼伏,每一回他都微笑著一一回應,并加班加點的盡快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好。他說,同志們的眉頭舒展了,就是最大的快樂。他簡直成了學校里的萬能手,哪兒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兒。
這就是趙新文,用樸實無華的行動詮釋精彩人生,他以一顆樸實無華的愛心,感動著周圍一大群人。

采訪五營中心小學校長宋小軍

采訪趙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