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午后,走進秦安縣葫蘆河生態園,河道干凈整潔,游人如織;噴泉、小品雕塑、文化墻、健身設施、休閑設施將這里裝扮得格外美麗;這里實施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將自然、人文、歷史及現代元素融為一體,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環境,塑造了秦安新形象。

如今踏著這方樂園,能切身感受到秦安縣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帶來的可喜變化。誰會想到,這般優美的去處,曾是名副其實的“爛泥灣”。“我喜歡來這里轉轉,這里空氣新鮮,風景優美,還有許多健身器材,能打籃球,真格好!”來葫蘆河生態園鍛煉的市民鄧玉芳說。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建成小康這一目標的新要求、新任務,融入到全縣經濟發展規劃中,采取“跑項目、爭資金、大手筆、大構建”的戰略方針,著力構建生態體系建設,積極打造最佳宜居城市,邁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在生態經濟體系建設中,我們按照耕地梯田化、果樹產業化、管理科學化、設施配套化和整流域生態化的“五化”方針,積極調整林果業產業結構,改變生產方式,加大科研投入,全力打造生態文明發展新格局。”。該縣林業局負責人說。目前,全縣以蘋果、桃、花椒為主的果品基地總面積達83.92萬畝,栽植特色苗木19.7萬多株。高標準完成城區綠化9.7萬平方米、生態防護林6.4萬畝,退耕還林工程荒山造林2000畝,栽植苗木33.4萬株,森林覆蓋率達26%。該縣先后獲得“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省無公害果品示范縣””等多項國家、省級榮譽。

“以前走在街上,覺得既臟又亂,灰塵能把鼻子塞滿,現在不一樣了,縣城環境優美了,空氣也清新了,心情都舒暢了。”。來縣城辦事的安伏鄉大坪村村民王林生高興地說。

城市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秦安,該縣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總面積18.0萬平方米的葫蘆河生態園;投資2100萬元,建成了鳳山生態公園;投資近5000萬元,建成了秦安縣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萬噸,完成環城南路等六條道路綠化亮化工程。通過大手筆繪制,逐步構建了以城市外圍濱河路生態圈為屏障,主要景觀帶為點線串聯,各類廣場、綠地為團塊點綴,人工和自然協調統一的城市綠化體系和景觀系統。

提高幸福指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優化人居環境。該縣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處發展,始終遵循“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建設原則,打出了 “建設環保城鎮、生態鄉鎮、生態社區、生態小區,實施單位庭院綠化,居住區綠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組合拳。與此同時,積極推進以五大文化產業園為主的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及生態能力保障體系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縣上下必須按照十八大的戰略部署,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著力打造最佳生態宜居城市”。縣委書記王東紅在不久前督查2012年重點項目建設時說。如今的秦安縣,正借助黨的十八大的東風,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快車道上昂首前行,抒寫轉型跨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