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甘肅省秦安縣不少農村開始流傳“農民個人繳納的新農合參合費用將在年底前作廢”的說法,直接導致當地農民在之后的兩個多月里,爭相到村衛生室、鄉衛生院取藥,形成“無病扎堆取藥”的高峰,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門口一度出現群眾大清早排隊取藥的現象。近日,本報記者來到秦安縣,進村入戶走訪調查,了解這一風波的來龍去脈。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豐鄉陽坡村村民李根林仍然清楚地記得,去年底村里老百姓去鄉衛生院取藥的情景。“每天都有很多人提著一大塑料袋藥從路上走過。”李根林說,“有時還能看見有人挑著擔子,里面裝滿了藥。”
針對這一怪現象,甘肅省衛計委在今年1月6日發出的《關于開展全省新農合門診統籌工作專項督查的通知》明確指出,“‘突擊開藥’現象嚴重違背了新農合政策精神,損壞了以‘互助共濟’為核心的新農合門診統籌制度設計初衷,導致了新農合資金和醫療資源的浪費,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
空穴之風從何而來
在興豐鄉陽坡村,一說起新農合,很多村民第一句話就是,新農合的余額到底會不會作廢?
究竟“參合繳費年底會作廢”這一消息從何而來?
有村醫對記者說,2013年10月,鄉衛生院召集興豐鄉所有村醫開會,通知說,如果新農合參合家庭賬戶余額不在年底前報銷,將作廢。在走訪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衛生室后,記者聽到與這名村醫同樣的回答:鄉衛生院開會后,“參合繳費在年底將作廢”的消息就傳開了。
但是,記者在向興豐鄉衛生院院長王德田求證時,他否認了這一說法。“衛生院確實召集過大家開會,也貼過通知,但我們傳達縣上文件,并沒有說過參合繳費會在年底作廢,通知還和縣上文件的復印件貼在一起。”
王德田所說的“縣上文件”,是指秦安縣衛生局在2013年9月30日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
“可能是老百姓誤讀了文件里的一些內容。”王德田拿出這份文件給記者看,其中涉及普通門診統籌補償方面的“參合農民每人每年度普通門診統籌報銷封頂線為100元,以戶封頂,年度不結轉”的內容他都畫線標出,“這句話被大家理解錯了。”王德田說。
“扎堆取藥”傷害了誰
2010年,甘肅以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的門診服務為主體,開始實行新農合門診統籌政策。根據當時甘肅省衛生廳的指導方案,開展門診統籌同時,終止家庭賬戶和以家庭賬戶形式進行的門診定額補償,家庭賬戶的余額予以保留,用于參合家庭成員門診醫療費用支付。
“從2010年到現在,很多農民新農合家庭賬戶只繳費,平時不生病的人基本沒有進行過門診統籌報銷,有的余額達到了好幾千元。”秦安縣合管辦副主任贠建峰說,當時雖然要求終止家庭賬戶,但很多地方沒有終止。“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很多農民都認為家庭賬戶里的錢是自己的,突然終止怕造成不穩定,也就讓一些人鉆了空子。”
2012年底出臺的《甘肅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方式改革實施方案》指出,現存家庭賬戶中還留有余額的,門診補償資金應先從余額中扣減,家庭賬戶清零后再從門診統籌資金中補償。鄉、村級單次門診費用補償比例統一確定為90%,每人每日累計門診處方費用分別控制在50元、30元以內,當日門診補償封頂額分別為45元、27元,參合農民每人每年度普通門診統籌補償封頂線為100元,以戶封頂,年度不結轉。根據這個方案,秦安縣衛生局在2013年9月底下發了王德田提到的“文件”。
在陽坡村一戶村民家里,女主人拿出一個鞋盒子,里面裝滿了各種藥品,都是2013年10月至12月憑新農合參合證在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取的。記者粗略一看,大部分是感冒藥、胃藥,以及維生素等藥品,不少藥品的有效期是2015年。這名村民說,“沒病誰會吃藥,就是放在家里備著,過期肯定就扔了。”
記者從這家的參合證“合作醫療門診補償報銷記錄”欄里看到,2012年,她家只有兩次門診取藥報銷記錄,是給家里患有高血壓的老人報銷的降壓藥。而2013年,報銷記錄達到了15次,全部是在10月13日以后。
王德田承認,此次扎堆取藥已經造成巨大浪費。數據顯示,興豐鄉衛生院2012年第四季度的藥品銷售額為20萬元,但是2013年同期數字猛增到70萬元。
“無病抓藥”漏洞怎樣堵住
“新農合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好政策,運行中一旦發現問題,我們會立即查處。如果回避問題,我們就不會把督查通知公開在省衛計委網站上了。”甘肅省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張浩說,在甘肅省衛計委《關于開展全省新農合門診統籌工作專項督查的通知》下發后,甘肅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重點,對年底“突擊取藥”現象進行督查。
除了政策宣傳不到位,贠建峰認為,造成此次扎堆取藥的原因之一是,在城鎮職工醫保目前仍然保留個人賬戶的情況下,在農村實行終止家庭賬戶的新農合門診統籌政策,“步子邁得稍微快了些”,農民短期內難以接受。
“準確說這項政策有點超前,但取消家庭賬戶是必然趨勢。”張浩表示,將引導參合農民從根本上理解新農合“互助共濟”思想,要讓參合農民知道新農合不是一項福利制度,門診統籌更不會導致“年底個人繳納費用作廢”,摒棄“交了多少錢一定要取回多少藥”的陳舊思想。
甘肅省衛計委已經與農行甘肅省分行聯合推行金穗新農合“一卡通”。“參合農民辦理一張銀行卡,既有普通銀行卡的金融功能,也能當做農民的‘健康身份證’。”張浩介紹說,甘肅將在今年建成覆蓋全省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的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就診數據實時傳輸、轉診審核和監管、即時結報等目標。“一卡通”將儲存參合農民每次就診、住院、報銷等所有信息,不給違規行為留操作時間和空間。
惠民宣傳謹防誤讀
近幾年,在一些地方頻頻發生新農合參合群眾利用門診統籌政策“無病抓藥”現象,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并使大量新農合資金隨之蒸發。這不僅違背了新農合“互助共濟”的理念,還降低了群眾對這項制度的滿意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制度設計上的一些漏洞讓違規行為有機可乘,另一方面,政策宣傳上不到位,致使不少群眾對這項制度存在誤讀。新農合制度是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其根本屬性是一項保險,而非福利。長期以來,對這項政策的宣傳集中在它給農民帶來多少好處,國家投入了多少資金,而忽略了這項制度作為保險的一些特點和屬性,從而使個別鄉村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利用群眾的認識誤區,違規做出“無病抓藥”這種看似“雙贏”,實則傷及更多群眾的事情。
因此,惠民政策的宣傳應以準確、全面為第一原則。要看到,制度設計上的漏洞可以通過完善規定措施等“技術操作”填補,而群眾認識、理念上的誤區一旦形成,絕非“藥石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