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將至。在秦安的大街上隨處可見擺地攤和推車叫賣荷包的小販,那各種色彩鮮艷、玲瓏精致的香包總是吸引著行人忍不住駐足,上前細細欣賞挑選……荷包散發著特殊香味已將端午的氣息彌漫開來。
秦安人與端午節之間的情節更多的要數與荷包之間的淵源了。“荷包”秦安人稱“香荷兒”,主要是以蒼術、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冰片等為填充物,由婦女縫制而成,系于腰間或肘后之下的腰帶上,也有的系于床帳上的民間藝術品。“每年端午,秦安民眾會佩帶荷包,人們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佑平安,傳遞親情。

說起端午節“荷包”的來歷,我們不得不說起屈原這位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傳說屈原投江時正值夏天,蚊蟲四飛,民眾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紛紛用艾草點燃,以煙熏蟲,后有人建義,何不以布包檀香。后來,人們用針線縫好香包后,再串以布繩,緊掛頸間,人人一串,蚊蟲污物不敢近,相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國傳統習俗。
一個小小的荷包,承載著秦安人對先祖的懷念,更傳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秦安荷包文化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品,還有豐富且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及人們對端午節憶古思今的別樣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