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問題整改”是檢驗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一把重要“尺子”。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后,秦安縣以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作風建設,用實實在在的整改效果讓群眾看到了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整改進行時】
秦安:緊貼群眾科技需求抓整改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秦安縣科技局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優勢,緊盯群眾關切抓示范、抓項目、抓服務、抓培訓,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讓科技成果不斷惠及民生。
緊盯農技推廣抓示范。將科技項目與花椒、蘋果、肉羊繁育、生豬養殖、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無縫對接,大力引進推廣應用一批具有輻射性、示范性、帶動性的農業科技項目,開展果樹無公害集成生產技術、秦安蜜桃設施栽培技術示范等項目的試驗、研究、示范、推廣,完成白脆瓜提純復壯試驗、七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研究、紅提葡萄延后栽培試驗、民生科技-社會管理體系建設、果品產業服務平臺建設、桃新品種適優選育項目等項目試驗區建設、數據采集等。依托19名市級果樹農民技師,129名科技特派員,實施《秦安蜜桃無害化安全生產技術示范推廣》省列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完成隴城鎮西番坪蘋果標準示范園等3個省級蘋果標準園建設,推廣配方施肥、起壟鋪黑膜、高接換優、高光效樹形、梨小食心蟲“十字”防治方法和昆蟲外信息激素測報等先進實用技術10余項,建設規范化4個萬畝綠色桃標準化生產基地,桃新品種試驗觀察園100畝,病蟲害預測預報點20處,安裝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32臺,果園防霜機20臺,集中舉辦科技培訓班36期,培訓果農65000人次。

緊盯產業升級抓項目。結合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的科技需求,組織農業、林業、果業、工信等部門,積極篩選具有創新性、能支撐引領產業發展升級的項目,及時開展調研并撰寫項目可研報告,對儲備的19項目成熟項目及時申報國家、省、市立項,爭取到省、市列科技計劃項目10項,項目資金150.8萬元。改版秦安科技信息網站和秦安縣科技管理網專網,建成全國科技信息服務網甘肅.秦安節點、甘肅星火網秦安節點,創建天水果品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將招商引資、農產品供求信息上網發布,及時發布信息提供服務,爭取到省列科技計劃項目2項,科技惠民專項《秦安蜜桃無害化安全生產技術示范推廣》、《農村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經費114萬元,爭取到市列項目8項,項目資金36.8萬元。目前,三平臺發布各類信息1300余條,頁面訪問量達25萬人次。

緊盯成果轉化抓服務。圍繞主導產業和農村科技創業基地,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結合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實施工作,在11個鄉鎮選擇60個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產業優勢明顯的行政村作為首批試點村,選聘40名科技特派員采取縣聘鄉管村使用方式,組團駐村蹲點,開展農技綜合服務,加強創業鏈培育,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創建柴家山桃專家大院、安伏楊寺花椒專家大院、馮溝蘋果專家大院等7個專家大院,與院地、院企合作與交流,外聘省經作站、甘農大、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市林業局、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天水師院的蘋果專家及縣內林果專家16名組成蘋果專家大院,在秦安縣柴家山蘋果標準化示范基地建立總面積60畝的新品種引進試驗區、元帥和富士系蘋果栽培觀察示范區,開展不同厚度及不同顏色地膜覆蓋、不同濃度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施用、果園種草覆草、配方施肥、凍害防御、疏花疏果等單項技術試驗,完善淺山干旱區蘋果標準化豐產栽培技術。

緊盯技能提升抓培訓。針對大多數種植戶渴望致富但技術匱乏的問題,開展“三下鄉”科技行動,全方位抓好農村科技宣傳教育,并做好生產技術指導,有效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把李堡大洼山流域千畝蜜桃示范園、劉坪鄉何灣綠色標準化蜜桃園、王尹萬畝優質蜜桃標準化基地園、隴城鎮常營高光效蘋果示范園、隴城鎮西番坪蘋果幼樹標準化管理示范園作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示范基地,大規模開展“供需對接”培訓,聯合縣農業科技信息服務中心和果業產業協會,邀請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省農業科學院馬明、李寬瑩、孟鐵男、曹來鈞等省市專家,采用課堂講授科技知識和果園現場實際操作講解相結合的形式,圍繞枝梢管理、花果管理、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技術,通過面對面、手把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農技員們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現場回答提出的問題,使果農聽得進、看得懂、學得會。依托179名駐村農技指導員,378名農民技術員,在全縣不同產業示范區建立重點示范村、綜合推進村和院業合作新產品試制示范點,實地培訓36期8.7萬人(次),為更好的承擔農技服務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