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先扶智,扶智靠教育。秦安縣把建設鄉鎮教育園區作為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按照“資源共享、聯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質量”的總體思路,率先在隴城鎮進行試點,探索出了一條貧困鄉村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路子。
園區建設的做法
建設教師住宅樓,解決山區教師留住難的問題。秦安縣農村地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這樣的自然條件造成全縣農村學校布點多,辦學條件差距大,邊遠山區教師分不去,分去不安心,教學質量下滑,學生流動較大,成為制約農村教育質量提升、均衡發展的障礙。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秦安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在隴城鎮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教育園區。園區規劃建設住宅、辦公區及園區內食堂等,新建教師公共租賃住房2棟144套,建筑面積8597平方米,新建用于教師開展教研、教師培訓的教研綜合樓1棟,建筑面積1833平方米。園區內住宅樓以公租房的形式管理,面向隴城鎮在職教師,教師可攜家入住,切實解決了鄉村教師住宿難問題。
建立互助聯合體,解決山區師資短缺的問題。為了整合利用教師資源,隴城學區將全鎮教師建立區域互助聯合體,實行教師走教,校點一體化管理。教師由園區統一管理調配,教學由園區統一協調安排,各學校和教學點執行園區內統一的課程安排、統一的教學計劃和作息時間。隴城學區以片區一所中學或完全小學為主體,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圍將附近規模較小的中小學、教學點的教師按學科和區域結成互助聯合體,通過聯合片內不同的學校,讓教師在片內學校之間走教,同一學科教師在學生不動的情況下,可以為多所學校的學生走教上課。這樣既可以解決學科教師短缺的問題,也可以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的難題。
配備教師專用車,解決山區教師走教難的問題。面對隴城學區校點分散、師資缺乏、質量下滑的現狀,撤點并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孩子上學難和農村教師配置難的問題。對此,秦安縣配備專車接送教師進行巡回走教。隴城學區為每個片區的互助聯合體的教師配備一輛專車,當專車奔跑在村小和教學點之間時,就會把教育園區內教師走教工作真正落實到實際操作層面。這樣既可以縮短走教老師在路上的所需時間,也可以加強相鄰學校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還可以減輕走教老師的路途勞累,讓他們能夠把心用在學生身上,把更多心思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
創新管理模式,解決農村教育資源整合難的問題。教育園區建成后,全鎮中小學教師全部集中在園區居住,實行統一食宿、統一辦公、統一管理。配備專車負責每天接送教師白天到學校上課,晚上在園區食宿、備課及開展教研等活動。同時成立園區管理委員會,制定園區管理辦法,負責園區的各種事務性工作與日常管理。管委會下設綜合辦公室、后勤服務室和教研教改室等職能科室。綜合辦公室負責編制園區每周工作日程、各學校教師派送、園區安保及園區日常事務性工作;后勤服務室負責教師住宿、各功能室的分配與協調,教師食宿、專車調配、財產財務管理、園區衛生與綠化及園區供電、供水、供暖等后勤保障工作;教研教改室負責制訂學區教育教學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劃,探索新型辦學模式,安排學區教師培訓、開展教學交流、教研教改活動。
園區運行的效應
保證了貧困村孩子的就地入學。隴城教育園區涉及全鎮10個貧困村、1704個貧困戶。園區建成后,能最大程度地解決農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園區將教師實行統一調配,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區域內師資力量的均衡,教師進行巡回走教,山區學校的學生就不必跑到太遠的別的學校上學,在本村上學,便于管理,消除了安全隱患,從而減少和杜絕了學生轉學、輟學的現象。
確保了山區學生的優質教育。園區的建設和運行,對區域內的教育資源進行了整合和有效利用,按照完全小學與山區教學點的地理分布、學生就近劃片入學情況和各小學資源的余缺情況進行統一調配,提高了配置效益。同時加強了薄弱學校建設,教學點所需教師由所分包的完全小學派教師輪流包教,對英語、音體美等短缺學科實行教師巡回走教,保證山區各校學生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
保障了農村教師的安居穩定。隴城鎮教育園區可解決隴城鎮144名教職工的食宿問題,極大地改善了農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穩定了教師隊伍,使廣大教職工能夠安心地投入工作,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教師在園區可在一起學習交流,開展教研活動,進行集中培訓,共享教育資源,有效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