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換“走教”,山村教育的新路子
以前,學生“走讀”的步履匆匆;如今,教師“走教”的身影頻頻。今秋開學,天水秦安山村校園里頻繁移動的教師身影,成為一道少見的風景。

“走教”音樂老師王峰峰教孩子們唱歌。

“走教”老師帶孩子們上體育課。
■文/圖 本報首席記者 王蘭芳
山村里的歌聲
深秋時節,素有“媧皇故里”之稱的秦安縣隴城鎮,田壟畦邊,到處是農民裝運蘋果的忙碌身影。然而,讓當地村民談論和關注最多的是今秋出現的另一番景致。
10月14日,是隴城教育園區音樂教師王峰峰在轄區12個教學點擔任巡回“走教”教師以來的第44天。
“自古以來,學生娃為了求學四處奔波。誰能想到現在老師反倒追著娃娃來教書了!”一名正在給蘋果過秤的村民一說起這件事,興致頗高。
早上8時,教師接送車整點從園區出發,將包括王峰峰在內的幾名“走教”教師送去當天有課的各個教學點。
“走教”前,王峰峰是隴城張溝附中的老師,音樂專業畢業,從教13年,園區考慮到偏僻村小缺乏專業的音樂教師,因此安排他去給轄區12個教學點巡回授課。
寒露剛過,地處西北山區的隴城鎮上袁村、南七村仿佛已現初冬的氣息,車內窗戶上蒙著一層水霧。
按課程安排,當天上午上袁小學一年級的第三節課和南七小學一、二、三年級合班的第四節課,是王峰峰的音樂課。
臨近上午11時,剛剛從上袁小學上完課的王峰峰被車立即接到距離四五里路的南七小學,顧不上喘口氣,他又面帶笑容地走進三年級教室。
“同學們把凳子搬過來,圍著老師坐下,我們今天學唱一首新歌,好不好?”王峰峰一邊把手風琴的帶子往肩上套,一邊示意學生往靠近講臺的部位靠攏。
“同學們,咱們家里的苞谷、蘋果是不都收回家了?”
“是!”
“莊稼豐收了,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都很高興,那咱們今天就學唱一首和豐收有關的歌,想學嗎?”
“想!”
一個月來,雖說才教了幾節課,但王峰峰和小學生之間的陌生感早已消除,孩子們對音樂課的興趣異常濃厚。
說話間,手風琴的琴聲開始響起。
“布谷/布谷/快快布谷,春天布谷秋天豐收……”稚嫩的童聲和老師的歌聲合在一起,從教室傳出。靜謐的校園頃刻之間生機盎然。
“我剛來時,娃娃們只會哼國歌,由于以前沒有上過正規的音樂課,所以剛開始只能先以教學唱歌為主。”王峰峰說。
據他介紹,當天早上“走教”的這兩所小學與其他幾所學校相比,算是路況好、距離近的。類似于王灣村、崇仁村、上魏村等教學點,從園區坐車半個多小時后,再經過步行十幾分鐘山路才能到達。雖然辛苦,但心里卻很充實,對這種新摸索出的“移動”教學模式,他發自內心的喜歡。
和他當天同來這兩所小學的“走教”,還有體育老師付耀峰和美術老師汪凱。
據了解,秦安縣謀求鄉村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探索農村教育新途:“學生不‘走讀’,教師去‘走教’!
留住大山之魂
南七小學是一所完全小學,負責包括南七本村在內的轄區四個山頭村落適齡兒童的教學任務,目前1至6年級共有學生109名。包括校長陳繼明在內,有9名老師。
“教育是山村的靈魂,身為教育人,不能讓山村的魂丟了!”陳繼明說。
據他講,“走教”教師沒來之前,全校學生的音樂、美術、體育等特長課都是本校老師在兼教,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教得不是太好,加上音、體、美習慣上被認為是副課,孩子們在這方面的素養就更缺乏了。
“前五年,每學期的美術書發下來到學期末還是新的,最后都被娃娃撕下來疊了紙飛機了!奔议L馬燕春笑著說。
馬燕春的兒子今年在這所小學讀六年級。她說,老師表揚孩子圖畫畫得好,因此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畫畫,那副著迷的樣子從來沒有過。
和南七小學比起來,上袁小學這個教學點,則相對冷清一些。
楊春霞目前是該教學點惟一的一名老師,教著學前班、一、二年級共19名學生。其中二年級只有2名學生。
從教27年,她在這個教學點沒挪過窩?粗矍暗耐尥拊絹碓缴,“光桿教師”楊春霞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她說,一方面是適齡兒童少了,另一方面有些家長為了追求優質教育資源,帶著孩子去縣城讀書了。
和南七小學校長陳繼明一樣,今秋開學,“走教”教師的“加盟”,讓楊春霞一下子覺得肩頭的擔子輕了許多,校園里不時傳出的歌聲和歡笑聲,是她這個“光桿教師”心頭最大的喜悅。
中午時分,偌大的上袁村過往行人稀少。放學后,楊春霞呵護著19名“小不點”回家。
“正在農忙時節,有些大人不一定能按時回家,都是村里的娃,一個個看著回家就放心了!睏畲合颊f。
多年前,這里人口稠密,但近年來,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甚至在外地成家,村里人口就有些稀疏了。但是,村民對待教育的重視程度從未改變過。
“哪怕日子過得再吃力,也不能讓娃娃沒學上。”上袁村村民袁四娃接孩子時說。據他講,由于沒文化,外出打工也掙不了幾個錢,干脆在家務農的同時,供娃娃念書認字。
“以前常聽老輩們說,泥土是村子最真實的靈魂。可如今,看到有些村民寧肯撂荒也要去城里陪讀,慢慢地村民才明白,檢驗一個村子文明程度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是否能從學習中掌握先進的文化!睏畲合颊f。
“即使上袁小學以后就剩下一名學生,只要學校還在,我就給這一名學生上課。”在她看來,守住教育就如同守住了山村的魂魄。
喜歡教書并一直教下去,是“光桿教師”楊春霞最大的愿望。
教師變身“園區人”
隴城教育園區2號樓一單元302室,二室二廳的新房里,大紅喜字,結婚照,嶄新的家具,眼前這一切,對于隴城教育園區教師董曉峰來說,總覺得像做夢似的。
“我們是10月4日結的婚,如果沒有這套房子,婚禮啥時候舉行都是未知數。”個頭高大、帥氣的董曉峰停下手里的活說。
已有5年教齡的董曉峰是隴城中心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兩年前,和同是當地教師的愛人趙艷麗相識相愛。轉眼間,到了談婚論嫁之時,房子卻成了他們最頭疼的事。
“幾年前上班后,學校給我分了一間十多平米的宿舍,但要結婚就成了問題!倍瓡苑逭f。
據他講,今年8月,園區分給他一套80多平方米的教師周轉住房,他只需交納4萬元的押金就可入住。2個月后,他和愛人喜結良緣,成了隴城教育園區第一對新人。
據了解,隴城鎮現有完全小學7所,教學點14個,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教職工142人,小學在校學生1976人。
“我們鎮中小學布局比較分散,除8所分布在川區,其余16所學校均分布在偏遠山區。”秦安縣隴城學區校長萬致明說。
由于山區自然環境差,山區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惡性循環狀態之中。
據了解,年輕教師為方便解決婚姻問題,想進縣城或川區學校,而中年教師則想帶著子女到條件好的學校上學,老年教師因食宿等生活條件限制,也想調到交通、食宿方便,條件較好的學校,從而導致教師隊伍不太穩定,同時,生源流動趨勢不斷加大,學生少了,教師的教學信心顯得就有些不足了。
因此,秦安縣在隴城鎮建立隴城教育園區,探索推進農村教育良性發展。
目前,園區總建筑面積11244平方米,分住宅區、辦公區及綜合服務區,現已建成教師周轉住房2棟96套和教研綜合樓1棟,并于秋季開學投用,為隴城鎮8所小學12個教學點142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全鎮教師全部集中在園區居住,實行統一食宿、統一辦公、統一管理!倍瓡苑逭f。
留住了教師的心,更要留住學生的人。
據萬致明講,園區建成投入使用后,隴城學區更名為隴城教育園區,教師也由“學校人”變為“園區人”,由園區按各小學教師的余缺情況統一調整,統一調度。特別是英語及音體美等短缺專業教師,通過巡回“走教”的形式促進農村學校教育發展。
目前,隴城園區首批“走教”的是音、體、美教師,下一步主課教師也將展開交流。
對于王峰峰、付耀峰和汪凱他們這些音、美、體老師來說,盡管“走教”才剛剛開始,但他們能感受到,歌聲、畫畫,正在激活著孩子稚嫩快樂的心靈。
也許,這是給孩子撐起的另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