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重疊起伏的群山隱在黛色的迷蒙之中,鱗次櫛比的高樓平房巋然屹立,鑲嵌著金色的光輝。擠過川流的人群,穿過新華街東巷,推開虛掩的柵欄鐵門,同守門老者打了個招呼,我和妻弟便進入了秦安縣文廟。
行走的距離靠先生越近,我們的心就會越靈動,它的逢勃預示著生命的意義。在古老中漫步,不是簡單的過往,而是在一部藏書中尋找到內心的契合,與歷史靈魂的契合,與傳奇不朽的契合。
這部藏書是一幅全景式的復原圖,當我們翻開這幅畫卷時,被它所展示的內容而震撼了;卓而不群的甘肅省內唯一一家規模宏大,風格粗獷,形制古雅,氣勢雄偉,建有孔圣塑像的廟宇,這就是其中的奧妙所在。我們懷著至誠崇敬的心情走上泮池上建造的漢白玉欄桿,桿頭雕刻祥云紋,單拱“狀元橋”,意在為后代求個“青云直上,金榜題名”的彩頭。再步入泮池后的明代建筑大成門,就進到孔圣祭祀的通道。當跨過寬大的門檻進到文廟主體建筑,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的大成殿時,更顯得神情莊重,雙眸慢移: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長14米,進深四間,寬10米多,大式土木七檁抬梁造,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雄偉寬敞,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斗拱交錯,威嚴壯觀。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正脊兩端是高高翹起的大吻,中置三獸寶瓶火珠,垂脊和戧脊端口均裝飾脊獸。兩稍間檻墻各嵌有琉璃盤龍一條,左為火龍,右為水龍,盤繞升騰,神態各異。

還未進殿,就受到匾額楹聯的熏陶:懸在大成殿門額上的是,清末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題寫的“中和傳育”匾;懸在大成殿中側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筆題書的“萬世師表”匾;懸掛在大成殿門柱上的楹聯,是由中國書法家顧問、名譽主席、中國書法事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權希軍書寫的“竣極于天生民以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中庸為德圣之所教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懸掛在大成殿門柱上的楹聯,則由著名的將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書寫的“量合乾坤明參日月,學兼中外道貫古今”;懸掛在大成殿神龕門柱上的楹聯,也由中國書法家理事蘇適書寫的“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走進大殿,我們依次觀看了孔圣塑像兩側墻面上國學典故的彩畫,分別是漢高祀魯、哀公立廟、孝經傳曾、漁業克昌、克復轉顏、讀易有感、顏蠟論俗、杏壇禮樂、尼山致禱、鈞天降旨、俎豆禮容、韋編三絕、舞雩從游、子貢辭行、問禮老聃、得席魯君以及該廟的精華所在,總面積4000余平方米,大成殿梁架和斗拱上明代木構建筑彩畫,其內容豐富,類型齊全,色彩鮮艷、圖案清晰,在本省享有木構建筑“彩畫之王”美譽。
我曾拜謁過國內多座孔廟或文廟(曲阜未去),其大多懸掛的是孔圣的畫像,印象較深的是江蘇省常州市“春秋淹城”內的身高30多米,用花綱巖石堆筑的本色孔圣塑像。然而,瞻仰到大成殿高大慈祥,栩栩如生,七彩描繪的孔圣塑像,即肅然起敬,鞠躬致禮:只見龕中的孔圣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儼然一幅古代帝王相,其頭冠和衣服裝飾級別均與貴為天子的皇帝等同,這也反映了世人對孔圣的極大尊崇。
我撫摸孔圣塑像前的書案,仿佛傾聽到先生的自述,先生自幼勤奮好學,少時就以“知禮”出名,成為博學多才的人,30歲左右,就辦了一所私學,廣招門徒,把知識傳授給社會各階層的人。我不敢放重腳步,唯恐打斷先生的構思,按現在說法,先生應該首先是底氣很足的作家,然后才是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在周游列國13年后,60歲回到魯國,從此潛心從事整理和傳授古籍的文化教育工作,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等古代文獻。尤其在教育上貢獻最大,先生創立了儒家學說,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其主張“有教無類”,對教育對象不加限制的作法,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態度,仍然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發揚光大。國家做出九年義務教育的決定,滿足了華夏各民族、各階層尤其是貧困地區適齡兒童上學的愿望。這是先生為之追求的初衷,也是我們實現強國富民夢的奮斗目標。

雖然先生做古已有2600多年,但在其73載的有生之年中為后人留下了一段深刻地感悟:歷史的風范就是在無盡的追索中,不忘最初的宏大理想,歷史的理想或許不是讓世人銘記的那么簡單,更加引人深思的應該是淡定之后的波瀾壯闊,那是一種飽經蒼桑的快感,抑或是生命中的終極意義;在坎坷中飛騰,在失敗中涅槃,我們的前路也就捷徑了許多吧。
“最平凡的才是最偉大的!”時代詮釋著這樣的理念,我們在文廟兩小時,卻勝過苦讀十年書。感慨頗多,賦《詠孔子》詩一首,以作抒懷:
炎黃文化創輝煌,至圣先師儒道揚。德育三千皆弟子,身傳七十二賢良。教民懂禮民風正,治國行仁國祚強。典范經書存不朽,千秋萬代永流芳。